记者 孔雨童

演员王超出生年月日(编剧王超谈中秋)(1)

王超: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编导系主任。其担任编剧的电视剧《远乡》《洒满阳光的小院》、电影《生死30分》等作品在央视播出,编剧导演的作品先后多次获“金鹰奖”“田汉戏剧奖”“泰山文艺奖”等。

齐鲁壹点:在戏剧、影视剧这个领域,中秋节是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王超:说到中秋节,其实在戏曲里有两部作品非常典型。

一个是洪升的《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杨贵妃去世以后,唐明皇对她十分思念,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最后两人的真情感动了上天,他们在中秋这天的月宫团圆,“会良宵,人并圆;照良宵,月也圆”。

还有一部戏曲是《嫦娥奔月》。这是梅兰芳先生根据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改编的,讲的是嫦娥在酒醉后偷食后裔的不死仙丹,不得不逃入月宫。中秋之夜,在广寒宫宴会之后,嫦娥遥望下界,想起人间夫妻相对、众生团圆,更觉广寒宫的清寒。正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演员王超出生年月日(编剧王超谈中秋)(2)

齐鲁壹点:这两部戏好像都有“团圆”这个概念。

王超:对。先秦时就有中秋的说法,汉书有记载,此后到唐和宋中秋节达到最盛。有很多民俗,赏月、吃月饼、荡秋千,很多都寄予着团圆的意思。

中国人自古对“家”的思恋、依附是比较强的,讲究的“落叶归根”都有很强的家的意识。家是躲风避雨、安放灵魂的一个寓所。家就是“团圆”,一家人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这是中国人希冀的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你看无论是唐明皇杨贵妃爱情的“团圆”,嫦娥怀念人间的“团圆”,其实都是一种大众非常能共情的内容,也是中国戏剧创作离不开的背景和主题。

齐鲁壹点:在当代影视剧里,有哪些中秋的主题或背景给您留下印象吗?

王超:以中秋作为一个时空的背景,来展示故事、人物的作品有很多。电影方面,有《月到中秋》,它讲了一对夫妻在中秋节结合,经历家庭、亲情的纠葛,在中秋节回归团圆和美满的故事。中秋这个“家”的味道非常重的时间节点,会更能凸显一些情感的东西。电视剧就更多了,大家熟悉的《家有儿女》《甄嬛传》《武林外传》包括众多武侠剧、家庭剧都有中秋作为背景的细节。

演员王超出生年月日(编剧王超谈中秋)(3)

在电视剧《大染坊》里,卢家驹在中秋家宴上吟了一首诗,就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首诗叫《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有,明月明年何处看”,在那个国家贫弱,列强入侵的年代,民族实业家在传统的象征团圆、美满的日子里念出这样的诗句,其实非常能触动你的家国情怀和奋发的斗志。

演员王超出生年月日(编剧王超谈中秋)(4)

而《红楼梦》28集《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也是以中秋为背景:贾府中秋夜宴饮赏月,但已经是人丁凋落。黛玉和史湘云对诗,“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史湘云作诗“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冷月葬花魂”。这种陡然的心惊和凄冷,在中秋之夜更衬托出一种这个大家族由盛而衰,走向衰落的氛围和命运。

齐鲁壹点:如果让您总结一下,中秋包括“月亮”这样的内容和主题,在影视剧里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王超:从细节上说,我们拍剧表现“静”和“夜晚”的时候,一般都会拍月亮;想表达“团圆”“相会”之类际遇情感的变化,也会拍月亮:比如两个人分开了拍残月,相逢了拍圆月。

影视剧是一种动作的艺术,它和文学不太一样,文学是种间接审美,而它是直接审美,具有直观性。写小说我们能直接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给大家看,影视剧就要有动作、表情,甚至环境来呈现,比如月亮。因为人们在心目当中,对月亮对中秋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就是它代表团圆、美好、圆满、天伦之乐这样的东西。所以可以通过月亮、中秋,让人想象那种团圆的,美满的啊,相逢的那些美好的那种时刻,或者表达思念家乡、盼望团圆,对离别的伤痛等等。

有时候一方面画面是月亮,但另一方面主人公可能正经历着离别和坎坷,一些故事或者情感的张力就会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