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风雨之后能否化茧成蝶(蝴蝶破茧才能成蝶)(1)

文 | 美滋滋 · 主播 | 童颜

好的作家是磨砺出来的,季羡林相信,只要他坚持,就能越写越好!只要他写好了,就会有人付给他稿费,日积月累,他就有钱去德国了!

经历风雨之后能否化茧成蝶(蝴蝶破茧才能成蝶)(2)

王国维殉清后,人们从他的衣兜里翻出了遗书,其中提到两个人:陈寅恪和吴宓。

陈寅恪之前我们介绍过,虽然他不是西洋文学系的教授,但他的“佛经翻译文学”课影响季羡林一生。吴宓则是西洋文学系的教授,季羡林从刚进大学就上他的课。毕业在即,西洋文学系的老师们请学生吃饭,季羡林收到了吴宓的邀请。

这是季羡林第一次吃西餐,同席者有王力先生。

经历风雨之后能否化茧成蝶(蝴蝶破茧才能成蝶)(3)

当时国内工费留学名额分配最多的,是理工科的学生,像季羡林这种文科生机会实在渺茫,为此季羡林做了三个未雨绸缪的准备。

第一个准备就是广结人脉。当时北平有名气的作家大多在大学任职,季羡林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参加了很多文化沙龙性质的聚会,巴金、沈从文、郑振铎、朱自清、台静农、刘半农、俞平伯……还有季羡林随时能在清华看到的朱光潜这些人——北平文艺界知名人士全到了。

通过参加宴会,还有之前发表文章,季羡林和很多人取得了联系。

季羡林当时的文学倾向是自由派的,“小资产阶级”那一套,和林语堂这些是一个立场的。

他甚至想要以小品文立足文坛,但又因为害怕鲁迅等右翼作家的批评,心存犹豫。

所以他做的第二个准备就是向老师寻求帮助。国内创作环境不好,季羡林写小品文心里虚,急需要得到有经验的长辈的肯定。

他找到了杨丙辰,把自己的创作想法一五一十说了出来。杨丙辰对他的创作立场和态度表示十分赞成,还给他打气,说中国现在就是缺少小品文家,他季羡林指不定就是那个人呢!

得到了一个教授的支持,季羡林又找了另一位自己信任的老师——叶公超。他带着作品去找叶公超,叶公超看完文章,说他写得很好,就这么写下去一定会有所成就!

有了老师们的肯定,季羡林总算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开始只专注写作本身。

这也就是第三个准备。创作过程很艰难:先得有灵感,然后写初稿,再从头到尾仔细修改,不厌其烦。

等到终稿出炉的时候,又不一定满意了,本来精心修改过的完美稿子这时变得满身都是毛病。

其实不仅季羡林一个人这样,徐志摩这种大才子创作的时候也是一字一心血,对他来说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痛苦的结茧破茧。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也是十年增删。

季羡林想树立声誉,就得保证每篇文章都是精品、都是他的招牌,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约稿单。

我们仔细对比毕业前那学期的日记内容,可以推测:

即便一年后季羡林没有收到母校的通知,不能靠公费留学,他也可以在文坛慢慢站起来,然后通过写作挣钱到国外去留学,只不过会很累很苦。

所以只要不放弃梦想,哪怕再身处逆境,都有实现的可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经历风雨之后能否化茧成蝶(蝴蝶破茧才能成蝶)(4)

经历风雨之后能否化茧成蝶(蝴蝶破茧才能成蝶)(5)

最后的试也考完了,马上就要离开学校了。季羡林郑重地提交了公费留德的申请,成败在此一举。

大学四年,他一心只想着留学,现在毕业了,却不能马上去。如果申请失败了,他计划先做几年事,存够了钱自己去,像王力那样边读书边挣钱。

日记中,他写道“我今自誓:倘今生不能到德国去,死不瞑目。”

离开学校之前,季羡林和好友长之一起去拜访关照他们很多的杨丙辰老师。到这时候季羡林在日记里已不称他为“先生”了,而是“大师”。

杨大师知道季羡林提交了留学的申请,他专门对季羡林说了鼓励的话,叫他回家之后千万不要放弃英文、德文,将来还要考留洋——他是真的相信季羡林可以去德国。

吃完老师们请客的最后的散货饭,季羡林回家了。

八月十日,他坐上了平沪车。十一日,夜三点到济,乏极,睡。四年的大学生活正式画上了句号。

蝴蝶破茧才能成蝶,凤凰浴火方得重生。而等待季羡林的,是焦灼长达一年的,无法忍受的苦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