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折耳根拌酸菜(幕天席地唆一碗酸辣粉)(1)

这碗酸辣粉,是打开山城美味之门的钥匙。

(一)

去过重庆的应该都知道,八一路解放碑那里,是小吃的天堂。

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处的美味小吃,有汤圆,有米线,有酱鸡,有卤鸭,有烧烤,也有甜品。

贵阳折耳根拌酸菜(幕天席地唆一碗酸辣粉)(2)

▲好又来的门口,总是排满了人

服务员麻利地把酸辣粉端到柜台上,食客早已迫不及待,端过来站着就往嘴里送。

讲究一点的,也不过是坐到树下的石栏上吃。

在你吃得欢天喜地满头大汗的时候,便会有老人挎着一个小竹筐,走到你跟前:“要餐巾纸不啦?”

贵阳折耳根拌酸菜(幕天席地唆一碗酸辣粉)(3)

▲挎小竹筐的老人推销纸巾

你摇摇手,过一会儿,还会有人拎着几个开水壶走你跟前:“绿豆汤,酸梅汤,要不啦?”

围绕着这个小小的酸辣粉店铺,居然发展了一个“生态圈”。

(二)

既然这么火爆,不妨凑个热闹去。

排队等待的空档,倏忽之间,我的思绪竟回到了当年备战高考的教室,于千军万马之中,俺得杀出一条血路,所以,当我端起这碗酸辣粉的时候,眼泪差点掉下来。

还没等眼泪掉下来,口水却蠢蠢欲动。

酸辣粉冒着丝丝扑鼻香气,有辣椒油的香,醋的酸香,花生,粉条和豆子的香,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散出来的香味都带着奇异的魔力。

贵阳折耳根拌酸菜(幕天席地唆一碗酸辣粉)(4)

▲酸辣粉散出的香味都有特殊的魔力

汤汁如落日般鲜红,舂碎的花生被热汤一烫,香味顿出,褐色的粉条上放着一小撮葱花,像是巉岩上斜倚的一棵绿树。

顺着碗边喝口汤,麻辣鲜香,辣味尤重,麻味次之,尖锐的酸味亦尾随而至,后味则微微发甜;汤油重,却不腻口;虽有肉沫,却只能算是酸辣的陪衬。

粉条很滑,不容易夹,很多人都是托着碗底往嘴里扒,粉条筋道弹滑,火候刚好,如果煮太久,就成了一碗糊糊,不好吃了。

酸和辣都是比较刺激的口感,但混在这碗粉里,却丝毫不觉得哪个突兀,反觉很和谐。

贵阳折耳根拌酸菜(幕天席地唆一碗酸辣粉)(5)

▲坐在石栏上大快朵颐的情侣

很多人都端着碗站着吃,还有的人边走边吃,更有甚者,吃着走着忽然停下脚步,一仰脖子,喝光了碗中汤。

这位仁兄,你是该买一包餐巾纸的,汤汁都流进衣领里去了。

(三)

酸辣粉是重庆的特色小吃,却非独有。

至于历史嘛,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传说,刘关张在桃园结义,桃园的主人为他们准备的饭菜里面就有这道酸辣粉,寓意三人情义像粉条一样长,主人往粉条里加了酸菜,白糖,黄莲和尖椒,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就在这碗粉中。

贵阳折耳根拌酸菜(幕天席地唆一碗酸辣粉)(6)

▲酸辣粉里会放尖椒

很多故事的真实性都值得商榷,但有的附会却很有意思。

粉条是红薯粉做成的,但浸泡在重油酸辣的汤里,红薯味儿并不明显。

酸辣粉做起来也并不麻烦。

用水泡开粉条,留着待用,高汤煮沸后,下粉条,开锅后浇些“浇苕”(北方叫卤或臊子),浇苕的种类比较多,根据个人口味而定。

贵阳折耳根拌酸菜(幕天席地唆一碗酸辣粉)(7)

▲酸辣,是山城美食大门的通行证

简单点做,用热油炸些辣椒,黄生,豆类之物,炒些肉末,当然,口味一定要调至酸辣。

酸,是开启山城美食大门的秘钥;辣,是进入山城的一纸通行证。

(四)

重庆虽是直辖市,生活节奏却不似北上广那般快。

可能是心态的缘故吧,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好安逸撒”。

走到大街上,总能看到树下会坐着很多老人,三五一簇,在打“老人牌”,牌面上写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张管一张,不明规则如我者,看到最后,谁输谁赢都不晓得,可老人们却玩得兴起。

贵阳折耳根拌酸菜(幕天席地唆一碗酸辣粉)(8)

▲老人坐在树下打“老人牌”

也有身背竹篓,抱孩子的人,竹篓里放着带水的新鲜果蔬,他们会找个阴凉地儿,放下竹篓和孩子,等待买主;他们的脸上通常看不出岁月留下的刻痕,有的却是,如重庆阳光般明亮的笑容。

心态好,对所有事情都会充满热爱,不管是吃美食,或是做美食,都会用心。

有位川厨的祖师爷说过一句话:人人皆可烹饪。

每个人都有享受美食的权力,每个人都有制作美食能力,其实,我们最该感谢的,是味觉;因为有它,我们的生命才丰富多彩,光鲜亮丽。

端着这碗酸辣粉,站在傍晚的重庆街头,我忽然爱上了这里。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贵阳折耳根拌酸菜(幕天席地唆一碗酸辣粉)(9)

文|张冬冬

编|李泓江

好食记为头条号签约作者,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河南观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