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开始于唐代。从唐初开始,一种新的诗体形成了。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格律规定,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称之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多称为近体诗。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一种诗体,是不受格律限制的自由诗。它产生于近体诗之前,唐人称之为往体诗或古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多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仍有写作古体诗的。

近体诗创作六大要求(古体诗和近体诗)(1)

古体诗和近体诗,还可以各分成若干种类。一般的划分角度是,按“言”,即按每一诗句的字数。比如,每句五个字的,便称为五言。诗的种类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等都有。但是,三言的诗是极少见的。

古体诗如按言分,可分为: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等。

(一)四言诗。在近体诗中是没有的,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诗经》之后,两汉、魏、晋仍有人在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唐代及其以后,四言诗就很少见了,但也有,如王维的《酬诸公见过》便是。

(二)五言古诗。简称五古。较四言诗晚起,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五言的也较多。

近体诗创作六大要求(古体诗和近体诗)(2)

(三)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它的产生可能早于五言古诗。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言古诗多见。到了唐代,七言古诗大量地出现了。唐人又称七言古诗为长句。

(四)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短句仅一言,长句达十言以上,但以三、四、五、七言为多见。《诗经》中就有杂言诗,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也写了不少杂言诗。对这种杂言诗,不管其诗句字数多少,都被划入了七言古诗一类。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其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等等。因诗句长短不齐,又被称作长短句。

近体诗创作六大要求(古体诗和近体诗)(3)

(五)古体诗。古体诗中还有少量的六言诗。六言诗,现能见到的最早的是孑L融的《六言》。唐人也有偶而写六言诗的,如顾况的《过山农家》。

近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诗的意思;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律诗每一首是八句,绝句每一首是四句。还有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也有六句的律诗,称为三韵小律。律诗和绝句,各有五言、七言的区别。于是,可分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数不定,但必须超过八句,句数是偶数,如十句,二十句,一百句,至二百句以上。还有一种试帖诗,限定用十二句。近体诗有格律规定,简单地说,即:每首诗句数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诗字数固定;一般只押平声韵,不许换韵,押韵位置固定;每句各字的平仄有规定;某些句子必须对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