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网络沟通时代的特征(想在网络时代获得成功)(1)

你是否相信,人生中很多机会与创意,往往是那些我们很少联系的泛泛之交带来的?

这正是《破圈》这本书的核心发现:那些友善的泛泛之交和我们经常遗忘的关系较远的人,即弱关系,常常能给我们的带来新的机会和想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振奋和充实。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叫Superconnect, 意思是“超级连接”,两位作者谈论了在网络时代,网络的三大要素,强连接和弱连接和枢纽,各自的作用和相互作用,尤其是弱连接的作用,展示了“网络”是如何运作的,“超级连接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我们身处网络时代,应该如何充分运用各种连接尤其是弱连接的优势,顺应趋势,突破单一的圈层,塑造自己的网络,成为超级连接者,获得更大的成功。

两位作者都有在著名的咨询公司担任高管的经历。理查德·科克曾经是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高级咨询师,后来成为美国贝恩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以及英国著名的咨询公司LEK的联合创始人,另一位作者格雷格·洛克伍德先后就职于IBM和埃森哲两家国际咨询公司,同时是著名的投资人。基于这样的职业经历,他们看问题的深度远超常人,案例之丰富也让我叹为观止。两位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是他们的研究和结论并不过时,放到现在依然适用。回看这十几年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当时的预言亦十分正确,很有前瞻性,对我们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带来的红利仍然有启发。

全书一共十三章,层层深入,非常透彻的解析了什么是网络,网络怎样发挥作用以及我们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尤其是弱关系,即what,why和how。

网络沟通时代的特征(想在网络时代获得成功)(2)

当我们说起“网络”,通常指的是internet, 但是在本书的语境中,网络有更广泛的外延,还包括各种人际网络、商业网络等。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

网络是一组相互连接的人或物,它们可以相互通信、共享信息,实现只有网络才能实现的结果。网络的每个部分(每个成员)都彼此链接,它给成员带来利益,也带来成本和义务,同时将非成员排除在外。就像现实中的交通网络,火车网络或航空网络,车站或机场是交通网络的“成员”,是系统的固定部分,他们通过铁路与火车,飞行路线与飞机彼此链接。

各类组织都是网络,如街角小店,美发店,足球队,联合国等,都是网络,家庭、企业、兴趣小组、各种圈子也是网络,有自己的规则,价值观和沟通方式,网络内部的沟通方式是外部的人所没有的。网络通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运行,当人们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时候,网络会对他们个人以及他们的幸福和基于产生超乎寻常的巨大影响。

网络有三大要素:两种与他人或其他群体截然不同的连接——强连接和弱连接,以及我们所参与的群体(即“枢纽”)。

第一个要素:“强连接”(strong links)。它是我们与周围人的牢固关系,通常是我们经常见面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强连接对我们的情感健康至关重要,缺少它会很可悲,但过于依赖它也很危险。主要依赖强连接的人很容易被孤立,陷入封闭。贫困群体比赋予群体更依赖强连接,这也是他们很难走出贫困的原因。

第二个要素:“弱连接”(weak links)。它是我们与点头之交的人的连接,这些人的数量远超亲朋好友,它的作用长期被忽视,但在网络社会它的巨大威力日益凸显。弱连接的迷人之处在于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却能带来巨大的好处,常常在关键时刻以偶然信息的形式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三个要素:“枢纽”(hubs)。它是许多强连接和弱连接的会合点。拥有共同目标的一同协作的人组成的组织,小到家庭、企业、社交圈子、社群、学校、教堂、俱乐部,大到国家,联盟,都是枢纽。如果生活是一场冒险,那么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加入哪个枢纽,或者从哪个枢纽开始,以及选择跟谁合作去完成生活中重要的目标,甚至只是娱乐的目标。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枢纽,以及是否擅长在不同的枢纽之间转换。那么如何选择适合的枢纽,以及如何判断何时转换就是一门学问。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回想了一下我的前半生,我当年选择的那些枢纽,以及它们对我的人生的影响。我曾经就读的学校、工作过的的企业,加入和创建的社群,这些重要枢纽都是我人生中的关键节点。如果我当初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眼界放开一点,而不是一门心思只盯着那一个目标学校,可能不会导致高分落选第一志愿错失伸手可及的其它名校;如果当初从公立学校跳出来选择了新东方而不是一门心思想转行,可能如今也成了名师,虽然后来转回教育行业,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如果十几年前加入了一个正能量满满的组织并努力融入,可能也能和身边的一些朋友一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大咖。

简而言之,一路走来,我并没有仔细思考过哪些枢纽是真正对未来有益的,我应该在什么时刻离开现有的枢纽前往下一个枢纽,也从来没有有意识的使用弱连接,只是被命运之手推动着前进,浑浑噩噩的走完了半生,以致于不惑之年还没有什么成就。如果能早点读到这本书,也许能少走很多弯路。所以,如果你还是一个学生,在还没有作出很多重要的枢纽选择之前,就读到这本书,真的很幸运,它会给到你细致入微的指引,让你在网络时代如鱼得水。如果你和我一样,在人生旅途上已经跋涉了许久,看完这本书再回看一路的选择,也许会感觉醍醐灌顶,获得人生下半场的重要启示。

第一章的最后,作者提了一个问题:你相信成功是由自己决定的吗?

大部分人都会这样认为,而且成功人士通常会相信是自己的天赋使然。然而,成功人士固然聪明、努力,很多从未成功的人士也拥有同样的品质,那么区别究竟在哪儿呢?

2000年,巴黎的两位物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财富的分布符合二八定律:虽然最初财富都是随机分配的,但是随着模型的运行,最后的结果总是一小部分人获得了大部分的财富。这和现实世界一模一样。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很多个人运气,有很大的随机性,但这种随机性显现出可预测的模式,那些表现出色的人,无论擅长的领域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拥有一些涉及社交网络的技巧。这让他们能够逐渐脱颖而出,成为赢家。

那么网络是如何运作的,又如何帮到我们?

网络沟通时代的特征(想在网络时代获得成功)(3)

我想你一定听说过“六度分离”理论吧,即任何人都能通过最多六个认识的人找到世界上另一个人。这个理论的另一个说法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小世界”,可以很容易联系到任何相联系的人,而不是一个“大世界”,彼此分离,交流停滞,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社交圈和当地生活,不同的群体不会有交集。

你知道这个理论是谁提出的吗?后来是否能到了验证呢?在第二章中作者详细讲述了六度理论的来龙去脉。

这个理论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小说家卡林西在她的的短篇小说《链环》中提出来的。

后来传到美国城市年代史学家简·雅各布斯耳朵里,她想起自己以前和姐姐玩过的“信使”游戏,即挑选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假定它们之间只能通过口口相传得到消息,在他们之间构建一条最短信使链条,使一个消息可以顺利传递到另一个人那里。她用这个故事表达了她对这个理论的赞同。

第一个用科学测试来验证这个理论的是特立独行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这个名字已经和六度理论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且他还做过很多其它令人瞠目结舌的实验(譬如让学生“电击”受试者,以测试人类对权威的服从性的“记忆与学习研究”实验),所以后面还会经常提到他的名字。实验是这样的:他从美国的两个相距遥远的城市选择了一些参与者,让他们将一个文件夹交给身边的人,那个人再将文件夹寄给另一个认识的人,以此类推,看是否能将文件夹送达“目标人”。传递链条上的每个中间人都努力通过他们认识的人,使文件夹尽可能接近目标。实验结果是在64条完成的传递链中,平均每个链条含有5个中间人,有力地证明了六度理论的正确性。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实施于1967年,35年后,另一位心理学家朱迪思·柯菲德因为对这个“小世界”实验印象深刻,所以希望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复制这个实验,但她仔细研读米尔格拉姆的论文后深感不安,因为她发现只有极少数文件夹送达目标人物,而且样本中的200名“发起人”只有一半是随机选择的,剩下的人都和目标人物有天然的联系,因此她认为这项实验的证据不足,不能证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小世界”中。

柯菲德提出质疑后,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邓肯·瓦茨教授和同事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邮件测试,重新检验“小世界”假说,他们的实验中成功的消息链占比也很低,24163条消息链中完成的只有384条,成功率不到2%,消息链的平均长度很短,只有4个中间人。但是他们研究并弄清了为什么有大量不成功消息链的原因,不是因为目标太难达到,也不是找不到合适的联系人,而是中间人对实验缺乏兴趣或动机,也就是说消息链中断的原因并不是遇到了人际间传播的困难。

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18个目标人之一的常青藤大学教授得到了近一半的完整消息链。为什么?85%的寄件人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一半以上是美国人,所以大多数寄件人觉得联系到他没什么困难。实际上教授真正的可接近性和其他目标人相差无几,但是如果参与者相信可以联系到目标,他就更有动力去做这件事并最终做成这件事。(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吧,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一件事,付诸实践以及最后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所以总的来说,瓦茨复测的结果还是证明了米尔格拉姆关于小世界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且也让人们不再因米尔格拉姆实验中的低反应率而质疑结果。

对于样本不足产生的质疑,另外两位学者霍维茨和莱斯科夫发现了产生大量样本的简单方法,2006年他们开始了一个叫“微软信使”的项目,用两年时间获得了庞大的个人会话数据库,计算出了1.8亿人的“分离度”,最终得出的平均分离度是6.6,霍维茨称之为:社会联结常数。再次证明了六度分离理论的正确性。

不过这个实验也显示了另一个事实: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容易连接。数据库中80%的人都可以通过7个以下的中间人连接到,但仍有一小部分人与其他网民明显隔离,很难触达。

而且总有些人能够比其他人更好地与他人连接,这也是米尔格拉姆告诉我们的另一件重要的事。他的实验中寄给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64个文件夹中,将近一半最终是通过3个人送达的,其中16个是通过一个服装零售商送达的,这些人就是“超级连接者”,他们把大部分人联结在一起,自己也从中获益匪浅。

要了解“超级连接者”如何发挥作用,我们先要了解弱连接的作用。

网络沟通时代的特征(想在网络时代获得成功)(4)

你认为找工作最有用的方式是什么?

发简历?亲朋好友介绍?

No. 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的研究表明:最好的工作通常不会出现在招聘启示中,而是通过人脉得到。只有六分之一的人是通过亲朋好友找到工作的,大部分人是使用偶尔或很少见面的人(比如以前的同事),即弱连接,找到新工作的。更令人震惊的是,超过四分之一的工作是通过哪些几乎没见过的人获得的。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我职业生涯中一份重要的工作就是一位很久没有联系的前同事介绍给我的,因为一起共事的时间很短,她和我并不十分熟悉,但是她知道我在教育行业的履历,当她的一位朋友在国际教育领域创业需要招人的时候,她想起了我,就介绍我们认识,巧的是,我和这位老板竟然住在同一个小区,于是只是在小区里简单聊了聊,便开启了一段新的职业生涯。这是一段神奇的经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弱关系在发挥作用,现在回头看,的确如此。

前两天在知乎刷到一个问题:45岁了失业3个月了,以前外企干了20年,该怎么办?

有一个回答吸引了我。这位答主失业的时候48岁,失业前是外企IT总监,刚开始并不在意,觉得找工作很容易,投了很多简历之后发现都石沉大海,于是把目标从总监降到经理,还是没有任何回音,四五个月过去了,依然如故。只好放下身段去找猎头,获得了两次面试机会,但最后发现都是拿他当免费咨询。又过了一段时间储蓄见底了,眼看房子按揭还不上了,他厚着脸皮在一个IT微信群发了求职消息,当时就有两个回音,不久就把工作搞定了。

我觉得他的经历很典型,投上百份简历回应寥寥无几的经历可能很多人都有过,名义上面试实际套取解决方案的我自己也遇到过n次,可见传统的求职渠道在重要时刻往往并不起作用,尤其是对35 的人群,非常不友好。平时也许并不是很熟的群友,反而能起到关键作用。

那么弱连接为什么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这还要从弱连接的概念普及讲起。

这个概念为世人熟知,还得感谢上面提到的格兰诺维特教授,他在哈佛法攻读社会学博士的时候准备发表一篇论文《弱连接的优势》,却惨遭拒绝,辗转四年,终于得以发表,从此“弱连接”这个概念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开始慢慢认识到弱连接的价值。

他的核心观点是:弱连接(更随意、分散、无计划性和短暂的联系)往往比强连接(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更有价值,对社会来说,弱连接也比强连接更重要。

这里补充一下我对弱连接的一点理解,我觉得亲朋好友之外的关系都属于弱连接,比如很少见面的前同事,n年未见的同学,活动或旅途中认识的一面之缘的人,只是打过招呼的朋友的朋友,等等。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属于弱连接还是强连接?我觉得如果不是好友,还是属于弱连接。因为虽然共处一个枢纽,并没有深刻的交集。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欢迎写在评论区。

格兰诺维特的观点听上去很令人费解。为什么弱连接比强链接更有价值,更重要?

他解释说:亲密的朋友在一个密集的社交网络里行动,互相熟悉,分享相同的信息,会造成认知趋同,每个人都有很多泛泛之交,但这些人之间很少相互认识,这些人也有自己的亲密朋友圈,所以弱关系实际上是亲密朋友圈之间的桥梁,信息从一个群体转移到另一个远方(不管是物理距离还是社会距离)的群体,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桥梁,通过这些桥梁我们能够获取来自社会系统远方的消息,没有弱关系我们就会被局限在本地信息和亲密朋友的观点中。

想想如果我们总是和最亲密的人交流,大家认知比较统一的情况下,怎么产生新的思想呢?为了获得有用的新思想或新信息,我们必须超越现有的圈子,和社会系统中遥远的部分产生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运用弱连接。弱连接将原本孤立的枢纽或个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组织,将整个社会联结在一起。网络的普及,让弱连接的建立变得更加容易,网友就是典型的弱连接。这是时代的红利,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我的很多写作灵感,都是和网友一起读书讨论碰撞出的火花。

当我们想要和另一个世界的目标对象沟通时,弱连接的作用也超过强连接。米尔格拉姆的小世界实验向我们揭示了要让一个文件接近一个遥远的目标时,求助亲密的朋友更容易,但求助不熟悉的人效果更好。因为泛泛之交的数量是亲朋好友的很多倍,在某个地方,一个认识的人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可能会错过的有用情报。人脉圈越大,我们可以进入不同世界的可能性越大,潜在的机会越多。如果能有意识的培养更多弱连接,就能打开更多新世界的窗口。

我以前很少刷朋友圈,感觉是浪费时间。自从组织了读书会之后,为了更多了解书友,养成了刷朋友圈的习惯,然后时常会有一些惊喜。就在几天前,在朋友圈溜达时发现多年没有联系的一位朋友发的一些文字很有共鸣,马上联系,在我的公众号发了一篇专栏,多年以前,他也是看到我在朋友圈发的一条为录制英语课程找录音棚的消息,给我介绍了一个录音棚的老板,后来我还由此结识了CRI的主持人李珂,并邀请他为我们课程配音。

朋友圈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经常可以欣赏到各地风光,接触到各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行业的前沿信息,学到各种新工具,让我的大脑保持敏锐;也让我看到不同的奋斗轨迹,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中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应对时代的变化,让我对未来之路的思考有更多的方向可以参考。当我为了扩大读书会规模,鼓起勇气和两年仅有数次沟通的网友开启对话,竟然收获了可以深度交流的朋友,甚感欣喜。几年前,一位刚认识的网友第一次会面后就我提供了一份兼职。可以说,弱连接的力量我感受深刻。正如作者所说:大多数的泛泛之交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但也有少数人能够做到(而且往往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

虽然作者强调弱连接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舍弃强连接选择弱连接,两者之间不存在取舍,我们可以同时享受两者带来的好处,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

但是弱连接经常被忽视,开发的最不充分,最容易被低估,所以我们要重点提高这一部分。

而成功人士正是弱连接优秀的使用者和创造者。他们善于进入不同的圈子,来增加自己对世界的洞察。我觉得刘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昨天朋友圈被他的2022年度演讲—进化的力量刷屏了,4个小时的演讲中有很多不同行业的案例,与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交流,让他对各领域的商业都有了更深的洞察,不断产生非凡的创意,让我佩服不已。成功人士在拥有牢固的强连接的同时,也投入时间、精力来培养和维护大量的弱连接。这是我们值得学习之处。

网络沟通时代的特征(想在网络时代获得成功)(5)

作者讲了6位“超级连接者”的故事,并将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类将特定世界中的每个人连接起来,第二类则在不同的世界之间架起桥梁,第三类极富创意,可以把人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并由此归纳出“超级连接者”的特征,以及怎样成为“超级连接者”

1)与大量人友好相处。这里的关键词是大量和友好。数量稀少便体现不出弱连接的优势。友好是因为弱连接中与每个联系人相处的时间有限,需要双方保持高度的诚信水平,就像仙人掌只能靠有限和低频的浇水来生存一样,所以一开始就要打下良好的关系基础。友善待人,乐于助人,就是开启良好关系的钥匙。

2)结交不同圈层的人。出于好奇结识不同的人,或者围绕热爱的事物建建构关系网,系统性地增加联系人的数量和多样性。

3)积极主动做中间人。即便社交活动缺少潜在动机和收益,也愿意主动行动起来,身体力行的将人们联系起来。

我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发现很多泛泛之交都是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认识的,尤其是读书会、身心灵观影会、心理小组活动,讲座等。爱学习的人大多比较友好,会有天然的信任,有共同的热爱会促进沟通,大体上符合前两点。但是为什么我没有成为超级连接者?可能在第三点上做的还不够。

作者说即使认识成百上千的人,而且和所有认识的人都相处不错,如果从来不费心把认识的人相互连接在一起,创建的联系网络就像只是单向传播的电视一样毫无用处,将其他联系人彼此连接起来的人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尽管可能不会立即得到),而且有时会通过非常迂回和不等价的方式得到。当我们把一些人联系起来时,我们的社交价值对于我们和联系人来说都会大大增加。

你会不会觉得“超级连接者”都是外向、强势、有魅力的社交达人,自己不可能成为“超级连接者”?

作者告诉我们,他们采访到的许多“超级连接者”都羞怯或谦逊,有的还有一点点社恐,所以你不需要变成聚会达人,也能成功与许多人建立关系。是不是很令人欣慰?

另外,“有价值的连接来自自然形成的链接和令人惊讶的亲和力,但其中也会以共同的兴趣和个性上的吸引力为基础,我们不需要再这样的连接中谈论无聊琐碎的事情,也不用背负任何必须联系的义务。”这让我想到我曾经参加或组织过的很多正能量的社群,比如读书会,大家会聚焦在讨论书的内容以及对现实的启发上,就很容易建立这样的连接。

所以我们不必因为自己性格内向担心不能成为“超级连接者”,但想要成为“超级连接者”,也需要积极参与不同的组织,来增加自己的连接。更重要的是,要主动为自己网络中的联系人之间制造连接,成为人际关系交汇的节点。

即使我们不会成为“超级连接者”,我们也可以做以下三件事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丰富

1)我们可以更睿智、更频繁的与他人建立连接,扩展我们的弱连接,让它们变得更有用。

2)我们还可以睁大眼睛,去发现身边的“超级连接者”,更多地利用他们的关系网。我想,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抱大腿”吧,没有人脉的时候,就积极链接人脉丰富的人,和他们成为朋友,借助他们的资源,向外拓展。

3)我们可以更谨慎地选择加入的群体,远离那些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的群体。

网络沟通时代的特征(想在网络时代获得成功)(6)

我是Rose,资深英语老师,高级教师资格证持有者,知乎英语专栏作者,开设过美剧课,培训过大学老师。刘润读书会共读发起人之一,举办过多期共读营。Rose终身学习社群创始人,社群的使命愿景是:彼此点亮,共同成长!

如需英语答疑,学习方法指导,书评撰写,商务合作,解答职场、生活中的困惑,请私信联系。

网络沟通时代的特征(想在网络时代获得成功)(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