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浮屠

又称鎏金浮屠,金银器,唐代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87年5月10日出土于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现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

该浮屠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

青铜人面鼎的铭文图(鼎胜人生文物中)(1)

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

浮屠亦作浮图,其含义有多种:佛陀、佛教、僧侣或佛塔。此处所指的是佛教建筑形式的“佛塔”,源于印度。古印度佛教徒筑塔最初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见舍利如见佛陀本身。

佛塔又称功德聚,造浮屠佛塔被视为建功德的事,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青铜人面鼎的铭文图(鼎胜人生文物中)(2)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才有了“塔”这种建筑形式,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用“塔”字代替令国人费解的“浮屠”,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而塔本身的功能也扩大为收存佛经或置佛像之处。

铜浮屠气象十分庄严、写实,是中国古代高超手工技艺的绝妙佳品,今之宝鸡法门寺博物馆内的主体建筑——珍宝阁,就是仿照鎏金铜浮屠的式样建造的。2002年,铜浮屠被收录为首批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鼎胜国际:推荐国内优秀艺术家及作品,提供艺术品鉴赏、鉴定、交流、收藏和投资等综合服务。我们秉持“投资创造价值,价值引领投资”的理念,与20万高端用户共同领略艺术之美。

▍主编tianyi1989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