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鸿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斯美景,在东江两岸已成日常。
傍晚时分,深秋的东江边上,渔民撒下日落前的最后一网,才心满意足返航;夕阳西下,游人不惮晚归,还在余晖下垂钓,享受夜晚来临前的宁静;下班的人们骑车归家,身旁城市灯火渐次点亮……
△2018年1月,东江南支流石碣段,渔民在夕阳下梳理渔网,颇有渔舟唱晚的意境。
从2009年起,广州日报记者一直坚持用镜头记录着东江沿岸的变化。看它从一片荒烟蔓草地,到两岸平地起高楼;从寂寥的渔家小镇,到热闹的现代化城市。过去与现在,小渔村与大都市,如此变迁令人惊赞。记者相机里的一帧帧画面,打上了时光的印记。
东江两岸水清、岸绿,又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态画卷正在缓缓展开。
根据资料显示,东江全长604公里,东江下游的77公里属于东莞市境内。东江干流自东莞市东北部桥头镇与惠州市博罗县交界入境,沿北部边境西流至石龙镇石龙头分流为北干流和南支流,东江干流境内长度35千米,北干流继续西流至麻涌镇大盛口注入狮子洋,境内长度42千米;南支流由石龙头经峡口斜向西南,至沙田镇泗盛口注入狮子洋,长度39.5千米。
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形成以石龙镇为顶点的东江三角洲,面积319.5平方千米。境内较大的河流有石马河、寒溪水及东引运河等。
多年来,东江默无声息地孕育着东莞的土地和人民,为东莞带来航运、灌溉、捕鱼等多重便利,见证了东莞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几年来,东莞正掀起治水热潮,每一条河涌都有自己的“河长”,以维护东江的长治久清。
东江的变化,提升了市民群众居住环境,也承载着两岸街坊的乡愁与记忆。
如今,东江江面与河堤、栈道、房屋、绿树等交相辉映;江中岛上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鹭鸟回归和候鸟停栖。天蓝、水清、岸绿,东江两岸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成为当下人们休闲生活的好去处。
△2021年9月,南支流樟村段,一群白鹭迎着余晖飞翔。
△2018年5月23日,东江出口的狮子洋, 在建的南沙大桥(之前称虎门二桥),工人在做合龙前的准备工作。南沙大桥全长12.89公里,双向八车道,于2019年4月2日建成通车。
△2009年8月——2021年8月 倒运海水道麻涌段。同一个地点一个年轮的嬗变。
△2019年5月25日,狮子洋。虎门渡口于次日停航,不少市民前来体验“最后一班渡轮”。
△2020年6月9日,大王洲段。上游洪峰到达东莞段,为确保安全,上船的乘客需带上救生衣。
△2018年5月,南支流石龙段,和谐号在铁路桥飞驰而过。北干流和南支流之间形成的东江三角洲河网地带,319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有多座桥梁横跨各条支流。
△2009年6月5日,中堂。江面上聚集几十条龙舟。在水乡一带的各镇区,几乎每年都有龙舟活动。
△2020年7月,南支流沙田镇穗丰年水道,村民在收割第一批莞草。自2019年开始,沙田镇恢复种植莞草,莞草种植技艺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2018年5月,改造前的鳒鱼洲。如今,带着工业的荣光变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意园。今年还获得第十三届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
△2016年12月27日,晚霞辉映万江金鳌塔。金鳌塔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金鳌塔周边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古代石雕。
△2016年1月,冬泳爱好者在石龙金沙湾公园对出的江面晨泳。此处是东江主干流分流为北干流和南支流的起点。
△2014年11月,南支流沙田段,疍家渔民还在用传统的撒网方式捕鱼。
△2014年11月,沙田镇泥洲渡口。渔民在江边“晒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石忠情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石忠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浩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