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Ormerod和Coral Dando教授,列出了以下几种可以用来识别谎言者的谈话技巧,这些方法都已经在实际的FBI审讯过程中得到运用。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说谎(如何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1)

1. 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因为撒谎者只是暗示了一个广泛的故事框架,他们的描述往往缺乏细节,因此,让他们开放地描述更容易露出破绽。不要使用是非题,一段故事中的漏洞会比单纯的“是”或“否”更容易被识别。

比如说,当你怀疑男朋友晚上去打游戏时,不要问他:“你晚上去打LOL了吗?”,而是换一种方式来问:“你晚上都干了些什么?”。当对方说自己在xx大学工作,而你表示怀疑时,你可以让对方介绍一下自己每天去上班的路途,和在大学工作的经历。

假如对方打算说谎,那么接下来他就必须得编故事。而在编织谎言的过程中,他极有可能会被自己的谎言给绕进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谎言要用千百个谎言来修补”

2. 问一些让对方出其不意的问题,或让对方使用倒叙。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Aldert Vrij运用了“认知负荷”理论来改良审讯方法。这一理论是说,无论人类大脑能处理的信息量是多么巨大,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在某一时间点都只能进行有限的思考,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认知资源(cognitive resources)是有限的,我们很难“一心二用”。

所以,如果在一般的思维过程之外增加额外的“思考”,就会产生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费脑子”。举个例子,当一个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的时候,如果认知资源大部分用在了打电话上,放在开车上的认知资源不够,就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应用在测谎上,撒谎者在应对他人的询问时,就处在“一心二用”的状态,不但要编造故事,还要考虑措辞,他们非常担心所编造故事的一贯性,所以倾向于反复使用那些考虑好了的字眼和语句。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问一些无关的、在对方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分散对方的认知资源,增加对方的认知负荷,从而使得对方难以维持谎言的逻辑性。譬如,跳出案件过程本身,突然询问嫌疑人在案件发生时的感官体验,或者了解案件之后所做的事。这些技巧会让对方更容易原形毕露。

关于增大认知负荷,还有一个很好用的技巧就是:让对方用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的经过。这对说谎者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叙事方式,会极大地增加认知负荷,当对方费劲地倒叙时,再去编织谎言就显得很困难,容易自相矛盾。

这一点已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Aldert Vrij曾做过一个实验,其中说谎者和说真话者各占一半,他们被要求以倒叙的方式复述他们的说法。之后,同一批观察者观看了记录整个问询过程的录像带,并对这些说法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如果说谎者平铺直叙,谎言被辨识出的正确率只有42%——甚至在平均值之下。但如果说谎者是在倒叙,谎言被辨识的准确率会大大提高,达到60%。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说谎(如何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2)

3. 观察对方的自信度,适时发出挑战。

当说谎者认为他们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长篇大论。然而,一旦他们感觉到不对劲(或许你问到了关键的地方),他们就会变得沉默或者支支吾吾,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感觉到无法继续掌控对话的发展方向,所以不愿意多说。

所以,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对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态度转变,我们就要考虑对方是否在说谎了。在谈话的最后,你可以尝试挑战对方的信心:“为什么我该相信你?”无论对方说了什么,再问一遍同样的问题,“你还是没有回答我,我为什么应该相信你?”接下来,再仔细聆听应答。有人可能会表示,自己所说的都是真相,而撒谎者极有可能会表现过度,气急败坏地指责你不愿意相信他们,甚至扬言用人格担保。这时,你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节追问。

4. 关注和确认对方叙述中微小的细节。

你可能还记得,当警察想知道嫌疑人与一个案子是否有关时,一般会问:“xx日xx时你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然后通过查证证词的真实性,来判断嫌疑人的可靠性。如果嫌疑人在一些细节上出了错,那么他的证词就会露出破绽。

而在生活中,当你的男/女朋友说晚上在加班的时候——你就可以问:“谁在陪你一起加班?你们叫了哪家外卖?加班从几点到几点?”这些细节很容易就能通过调查来证实。

5. “放长线钓大鱼”,不要急于拆穿。

有研究者认为,撒谎者是否能够欺骗成功,依赖于他的听众是否愿意相信Ta。因此,如果你很快就发现了一处逻辑上的矛盾,也可以不要立即拆穿或纠正,而是假装自己已经相信,这样,撒谎者可能会抖露出更多的破绽,出现一个接一个的矛盾。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说谎(如何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3)

最难识别的撒谎者,是自己都信以为真的人

上述谈话技巧的有效性在实验和现实中都得到了充分检验。Ormerod在机场安检人员那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准备了一些假的“旅客”,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编造他们的行程,然后去到机场,与其他真的旅客一起排队接受盘查。当这些“旅客”被盘问的时候,就会说出自己编造的行程试图骗过工作人员。事实表明,使用以上谈话技巧训练的工作人员,判断对方为真假旅客的准确率,比使用肢体语言作为标准的工作人员的准确率高出20倍,能够排查出70%的“假旅客”。

而在对真正的联邦调查员的研究中,当探员们通过策略性的问题引导对方讲故事,而不去刻意关注肢体语言时,这些探员能够以平均90%的准确度成功识别出作弊者,其中有人甚至达到了100%的准确度。追踪研究表明,即使是新上手不久的探员,也能够做到80%的成功预测。

研究者认为,说到底,有效运用这些技巧的关键要求的是提问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切勿跳入预先设定的结论之中。仅仅因为有些人看起来手足无措,或是极力回想起某些细节,并不能够证明他们有罪;相反,更普遍的不一致性和矛盾之处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不过,有趣的是,很多老练的撒谎者更有可能识别出别人的谎言。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Geoffrey Bird及其同事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在游戏中识别彼此是否在说谎。结果证明,那些平日里关于扯谎的人更能发现谁在吹牛,可能是因为他们更熟悉那些撒谎的把戏。

最后,最难识别的撒谎者是什么样的?是那些自己都信以为真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上述的识别方法可能都完全不能奏效,因为他们已经活在了谎言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