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英宗治平年间 ,浙江海军钱塘门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有两个得道高僧,是师兄弟,一个唤作五戒和尚,一个唤作明悟禅师。

五戒禅师年三十一岁,形容古怪,左眼失明,身材短小。五戒本是洛阳人,自幼聪明,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成人后出家,参禅访道,一天云游至南山净慈孝光禅寺访大行禅师。

禅师见他佛法甚深,留在寺中做了上首徒弟。

没几年,大行禅师圆寂,僧众推他做了住持,他也是每日打坐参禅。

明悟禅师,年二十九岁,生的圆头大耳,面阔口方,风采奕奕,身高七尺,貌似罗汉。他本是河南太原人氏,俗姓王,本出家在沙陀寺,法名明悟。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1)

明悟乃得道高僧

后来到净慈寺来访五戒禅师。五戒见他聪明异常,就留在本寺一起探讨佛法。

一个冬尽初春的日子里,下了两天的雪,第三天雪停放晴,五戒禅师早上在方丈禅椅上打坐,耳内传来婴儿啼哭之声。便叫过身边的徒弟清一,吩咐道:“你去山门外看看,外面有什么事没有?”清一极不情愿去外面看。

清一打开山门外松树下的雪地上,一块破席上面,放着一个婴儿啼哭不停。

清一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女孩,被破棉被包着,里面还放着一个纸条,写着孩子的出生年月时辰。“今年六月十五日午时生,小名红莲。”

清一抱去给五戒看,五戒和尚说:“善哉,善哉!清一难得你善心。你如今抱了回来,早晚与她些粥饭,喂养长到五六岁,再送与人家,救她性命,胜做出家人。”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2)

扫地也是一种修行

清一抱到后面平房中,放些火,取些粥喂了。依此日往月来,不知不觉红莲已经十岁,清一见她生得清秀伶俐,不舍得送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悠忽红莲女长成一十六岁,清一如自己女儿般看待。想指望寻个女婿,要他养老送终。

时至六月炎天,五戒和尚忽然想起十数年前的事来,一天走到清一处问道:“那年让你抱的红莲,如今在哪里?”

清一不敢隐瞒,唤出红莲相见。长老一见红莲,一时错了念头,邪心遂起,于是吩咐道:“清一,你今晚可送红莲到我卧房中,不可有误,以后我会抬举你,此事不可泄露。”

清一口中应允,心中想:“若不依长老以后就不会有好日子,若依了,必坏了红莲女身,千难万难。”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3)

五戒和尚一念之差,坏了戒体

五戒和尚见清一答应不爽,便叫着清一去到他房里,拿出十两银子给清一说道:“你把这银子拿去用,明日与你付道度牒,剃你做徒弟,你看如何?”

清一说:“多谢长老抬举。”只得收了银子,回到房中,对红莲说道:“我儿,刚才来的是本寺长老,他见你,心中喜爱。你今夜去服侍长老,不可有误。”红莲见父亲如此说,便答应了。

可惜了这修来不易的戒体,一念之差就败坏了。

……

后悔所做,投胎为苏东坡。明悟挽救,开化点拨

却说明悟禅师,当夜在禅椅上入定回来,慧眼已知五戒禅师差了念头,犯了色戒,淫了红莲,把多年清行付之东流。心想:“我要劝醒他,不可如此。”

次日,明悟长老令行者采一朵白莲放到自己房中,取一花瓶插了,教侍者冲茶待客,又叫行者去请五戒禅师:“我与他赏莲花,吟诗谈禅。”

不多时,行者请到五戒和尚前来。

两个长老坐下,明悟道:“师兄,我今日见莲花盛开,对此美景,折一朵在瓶中,特请师兄吟诗论道。”

五戒道:“多蒙清爱。”行者捧茶至,茶罢,明悟禅师对行者说:“取文房四宝来。”

五戒说:“将何物为题?”

明悟道:“便将莲花为题。”

五戒捻起笔来,便写了四句诗:

一支菡萏瓣初张,相伴葵榴花正芳。

似火石榴虽可爱,争如翠盖芰荷香?

五戒诗罢,明悟道:“师兄有诗,小僧岂得无语乎?”落笔写道:

春来桃杏尽舒张,万蕊千花斗艳芳。

夏赏芰荷真可爱,红莲争似白莲香?

明悟诗罢,哈哈大笑。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4)

红莲争似白莲香

五戒听了此言 心中一时解悟,脸色时红时青,转身辞回卧房,对行者道:“快与我烧桶汤来洗浴。”

五戒洗毕,换了一身新衣服,然后提笔写下《辞世颂》曰:

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一。

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

传与悟和尚,何劳苦相逼?

幻身如雷电,依旧苍天碧。

写罢《辞世颂》,焚一炉香在面前,在禅椅上一坐,合掌坐化。

行者忙报与明悟禅师。禅师大惊,走到房中看时,见五戒师兄已自坐化而去。看了面前《辞世颂》,知道五戒还有不平心,后世必然堕落苦海,不得皈依佛道,真真可惜。

于是也让行者烧水洗浴,换了衣服,结跏趺坐,吩咐徒众说:“我今去赶五戒和尚,汝等可将两个龛子盛了我们,放三日一同火化。”

嘱罢圆寂而去。众僧皆惊,有如此异事,附近百姓听说,两个禅师同日坐化,各皆惊讶。来烧香礼拜布施者,人山人海。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5)

明悟和尚去追圆寂的五戒

且说明悟一灵真性,直赶至四川眉州眉县城中,五戒已自托生在一个人家。这个人家,姓苏名洵,字明允,号老泉居士。苏洵夫人王氏,夜梦一瞽目和尚 走入房中 ,明早分娩生下一子,生得眉清目秀,父母皆喜。

却说明悟一灵,也托生在本处,姓谢名原字道清。妻子章氏,亦梦一罗汉,受持一印 ,来家抄化。因惊醒,遂生一子,取名谢瑞卿。这孩子自幼不吃荤腥,一心爱出家。父母是世宦之家,怎么肯?

苏老泉的儿子长到七岁,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十分聪明 ,至十岁左右,五经三史,无所不通,取名苏轼,字子瞻。

他自幼与谢瑞卿同窗相厚,只是志趣不同。那苏东坡志在功名,偏不信佛法,最恼和尚,他常说:“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毒转秃,转秃转毒。我若一朝管了军民,定要灭了这和尚方遂吾愿。”

仁宗嘉祐改元,子瞻往京城应举,拉谢瑞卿同去,瑞卿不从。子瞻一举成名,御笔翰林学士,锦衣玉食,前呼后拥,富贵非常。

他思念窗友谢瑞卿,不肯出仕。心想“吾今接他到京城,他见我如此富贵,必然动了功名之念。”

于是修书一封,差人到眉山接谢瑞卿到来。谢瑞卿也恐怕子瞻一旦富贵而毁佛灭僧,也要劝化他回心转意,遂随着差人到东京(开封),与子瞻相见。

事有凑巧,恰逢京城大旱。仁宗降旨,特于内庭为万民祈雨。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6)

苏东坡乃是五戒和尚转世

仁宗一天亲自行香二次,子瞻奉旨修撰青词(道教举行仪式时献给天界神明的章表奏文,这里指祈祷文。),子瞻要拉瑞卿同去说:“你平昔最喜佛事,今日朝廷请下三十六处高僧,你不去随喜,岂不错过?”

瑞卿道:“朝廷设醮,虽然仪文好看,都是套数,那有甚么高僧谈经说法,使人倾听?”

瑞卿拗不过他,只得从命。到了佛场,把瑞卿打扮成个道人模样,往来观看佛事。

忽然仁宗天子驾到,众官迎接,在佛前拈香下拜。瑞卿上前偷看圣容,被仁宗看见。瑞卿生得方面大耳,丰仪出众,仁宗问道:“这汉子何人?”

苏轼急中生智跪下奏道:“此乃大相国寺新来的一个道人,因为他深通经典,在此供香火之役。”

仁宗道:“好个相貌,既然深通经典,赐你度牒一道,钦度为僧。”

这瑞卿自小便要出家做和尚,这下好了,正中心意。瑞卿领了度牒于醮坛前祝发,法号佛印。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7)

御赐出家的法印

苏东坡的一生颠沛流离,受尽折磨

子瞻虽然不信佛法,可办了这事,心下过意不去,自此后佛印给他说佛讲法,他也无奈,不敢再说别的。这也是他的因缘到了。

苏东坡在翰林数年,因讥诮王安石,遂出为杭州通判。

佛印禅师因为苏轼谪官杭州,他行脚灵隐寺做了住持。与东坡朝夕往来。后又到徐州,又自徐州迁任湖州,佛印到处相随。

神宗元丰二年,东坡在湖州做知府,做了几首诗,里面有讽刺朝廷之意。被御史李定、王珪弹劾,天子震怒,遣拿下在御史台狱。

主审李定是王安石的门生,正是苏东坡的冤家对头,坐他大逆不道,问成死罪。东坡在狱中思想这甚来由,读书做官,今日为几句诗便丧了性命?乃吟诗一首自叹,诗曰:

人家生子愿聪明,我为聪明丧了生。

但愿养儿皆愚鲁,无灾无祸到公卿。

苏轼又想道:“我今日所处之地,分明似鸡鸭到了庖厨,有死无活。想鸡鸭何罪,时常烹宰来吃?记得佛印时常劝我戒杀持斋,又劝我弃官修行,今日看来,他说的话句句有理,悔不从其言也!”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8)

苏东坡与退休的王安石

幡然悔悟,得道解脱

叹声未绝,忽听得数珠索落一声,念句“阿弥陀佛”。东坡大惊,睁眼看时,乃是佛印禅师。

东坡忘其身在狱中,急忙起身迎接,闻道:“师兄何来?”佛印道:“南山净慈孝光禅寺,红莲花盛开,我同大学士一起去玩赏。”

东坡不觉相随而行,到于孝光禅寺。进了山门,一路僧房曲折,分明是熟游之地;法堂中的摆设,件件熟悉,心下好惊异。

走了一回并不见有莲花,乃问佛印禅师道:“红莲在哪里?”佛印向后一指道:“这不是红莲来也!”东坡回头看时,只见一个少年女子,从千佛殿后冉冉而来,东坡看那女子,如旧相识。

那女子向袖中取出素笺一幅,求学士题诗。东坡遂信手写出四句:

四十七年一念错,贪却红莲甘堕却。

孝光禅寺晓钟鸣,这回抱定如来脚。

那女子看了诗,扯得粉碎,一把抱定东坡,说道:“学士休得忘恩负义!”

到此,东坡却被佛印拍开,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是一梦,狱中正打五更。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9)

幡然醒悟的苏东坡

心中想着此梦非同寻常,四句诗一字不忘,正不知何故。忽听得远远晓钟声响,心中顿然开悟:“分明前世在孝光寺出家,为色欲堕落,今生受此苦楚。”

天明,只见狱官进来道贺,原来圣旨已赦免苏轼之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东坡寻佛印说梦中之事,佛印也说其夜来之梦。说到中间,两人梦竟相同。

东坡佛印相约先来宁海军钱塘门外访孝光禅寺。

一路走来,路径门户,一如梦中熟悉。访问僧众,备言五戒和尚与红莲之事。以及五戒化去时,所写《辞世颂》,东坡索来看了,与自己梦中所题四句相合,方知佛法轮回,并非诳语。

哲宗皇帝元祐改元,东坡回京,逐渐做到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佛印又在大相国寺相依,往来不绝。

到了绍圣年间,章惇做了宰相,将苏轼贬到定州。东坡到相国寺与佛印相辞,东坡问道:“何时得脱?”佛印说出八个字来:逢永而返,逢玉而终。

佛印又道:此去学士今番跋涉忒大,贫僧不得相随,只在东京等候。

东坡果然从定州,再贬英州;不多时又贬惠州安置;在惠州年余,又徙儋州;又从儋州移廉州;自廉州移永州。

苏东坡才知道佛印“跋涉忒大”之语。

在永州不多时,赦书又到,召还提举玉局观。想着“‘逢永而返,此句应了;逢玉而终’,此乃我终身结局矣。”

于是东坡急急登程,到京城,与佛印禅师相会。佛印道:“贫僧久欲回家,只等学士同行。”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10)

佛印终于了却心愿,和东坡先后圆寂

东坡此时已经大通佛理,已经悟得佛性。当夜两个在相国寺一同沐浴,分别而去。

佛印在相国寺圆寂,东坡回到寓中无疾而逝。

这一下苏东坡的前世今生都说清楚了。

【尚思修善 说 】以上故事来自于“三言二拍”中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明悟禅师赶五戒》。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里面通过不同的故事深入浅出的展示了做人的道理。

何为五戒?乃是佛教的基本戒律是指: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五戒和尚因犯了“邪淫戒”而导致堕落,并且谤佛毁僧。因此明悟和尚赶去救赎他。

不然他这一生还要堕落,凭着这些罪恶,要下坠到恶道中。

苏轼也凭着前世修行的功德,能够进士及第,又因为他虽号称“五戒”,可遇到境缘竟把持不住,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劫数”,所谓“在劫难逃”,命中应该有次劫难。

到底有没有前生后世?很多人持怀疑态度。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中开首就说:“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既然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就可以有无量无边劫。

苏东坡的前世因果(苏东坡的前世今生)(11)

我们到底有没有前生后世?

文昌帝君只说了十七世,十七世以后他觉悟了,成佛了。那么十七世以前呢?帝君虽没说,但是肯定有。

前世后世,犹如昨天与明天,是我们生命中原本就有的,并非佛家所捏造。

我们读书要从书中得到知识,得到智慧,从书中只言片语中寻找出历史往来循环的蛛丝马迹,发现人生真谛。

苏东坡的前世既然是僧人,以后因为佛印(明悟)的点拔、救赎而得到开悟,我们知道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再往前我们不知道,书中也没说,但是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反观我们,假如我们既往不咎,不管以前,那么往后呢?

如果真的有后世,我们管不管?我们需不需要为以后负责?

相信的人会心有所想,不信的人可以当做一个故事,甚至一个笑话来看--呵呵一笑,一切照旧!

我是【尚思修善】,与你分享世间美好,探讨人生真谛。

欢迎关注、点评、交流,发表你的看法,来共同发现人性之美。#翘楚读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