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为病与配穴主治概要
单志堂
《伤寒论》的六经分证,较《素问·热论》是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是以经络为中心,每一经中各有其不同的经络证候,进而据这些证候来随经治疗,原是比较简单的。《伤寒论》则是将脏腑、经络、气化学说等内容有机地融合,进而贯通于“辨证论治”的体系。所以,读《伤寒论》宜从脏腑、经络、气化三者间的联系入手,而对这种联系的深刻认识,又不能离开六经六气。《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分六个阶段,辨六经气化特性,设六个提纲证,而应以主法主方,不是没有用意的。且别出手眼,全书以客观脉证一贯首尾,则于六经六气之旨,可证诸事实,证诸病人。
对待历史的东西,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或者说要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去看。《伤寒论》已经历一千七八百年,张仲景是在吸收前人的深邃学理(勤求古训)与汤液经验(博采众方)的基础上,进而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实事求是地结合。他的辨证论治,是研究继承和发展创造而形成的体系,他将繁难幽渺的六气标本,主客加临,活化于辨脉证中,将气化原理运用于脉证,又于脉证经验证实气化。《伤寒论》以六经名篇,即昭显六气性质,而六气病变,则又构成六经为病的证型。故伤寒的六经,即是实在的六气,绝非名词代号一类可以概括。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由此可见,三阴三阳最初是由古代测天以定节气、观察日影“移光定位”而来。其顺序是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再回到少阳。张仲景借用了三阴三阳而言六经为病之异,于是反其常态而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是讲排列顺序与定位。至于三阴三阳气化层面的相互关系,《六微旨大论》紧续下文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张景岳释云:“三阴三阳者,由六气之化为之主,而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故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也。然此六者,皆天元一气之所化,一分为六,故曰六元。”
六气在天,本是个抽象概括之语,然六气作用于自然万物的反映,则是可以体察的。古人以三阴三阳来说明六元之气以虚化实,蕴藏无穷的变化。结合人体,则六经作用于六气之化,六气又本于脏腑功能。二者的关系是经脉为标,脏腑为本,故张景岳十分贴切地比喻道:“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
那么,仲景何以六经分篇而不直言手足十二经脉?查《素问·阴阳离合论》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显然,就生理上的开阖枢而言,开有阴阳,阖有阴阳,枢有阴阳,于是有三阴三阳的六个范畴,其各自的生理范畴,即所属脏腑的气化功能,是通过经脉的循行联络来实现的。因而病理反映上,便不会越出自身的生理范畴,而须通过一定的病位来体现:或在表,或在里,或在半表半里,从而形成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有阴阳的三阴三阳证型。三个病位,各有阴阳两大基本类型,于是有“六”。张仲景正是发现了这一规律,进而结合六经六气的奥义,由生理寻到病理,由病理探到病机,由病机摸出病情,由病情落到病位,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以此立论,便从原理上把脏腑、经络及所产生的气化功能,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千姿百态的辨脉证,做了生理病理上的高度概括。这一伟大创举,不仅是临床经验的积累,若非深得六经六气的奥旨,便不可能达到。
所以,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讲规律法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统一。
关于六经六气的精义,清末医家唐容川做了有见地的阐释,其云:“天有六气,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而经脉中所络之处,名为中见也。”这就是说,人体“六气”本生于脏腑,通过经脉的属络,始得阴阳二气沟通(中见之化),进而循经外达手足,表现出交合的结果(三阴三阳之标)。换言之,三阴三阳的化生,是本气通过中见之气而产生三阴三阳之标,由此形成脏腑经络的气化系统。比如太阳之气,太阳本气为寒,一派寒水之气自身无力布化,必须借助于少阴这个“中见”之热,造成热气蒸腾寒水之气,进而布化外达于表,而形成太阳主表的格局。太阳如此,六经皆然。
三阴三阳开阖枢,是六经辨证原理的一大法门,《素问·阴阳离合论》立专篇作为重点讨论,《灵枢·根结》篇更是强调经气相合而始生(根)、经气相将而归结(结),进而由阴阳各自具有的开、阖、枢的作用,来沟通内外表里的关系。其曰:“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这里讲的开、阖、枢,主要反映了三阴三阳的作用趋向,“开”主向上、向外,有开才能与天地之气、四时之序息息相通;“阖”主向下、向内,有阖才能高度协调脏腑气机的功能活动;“枢”者,运转也,具有调和上下、内外的作用,是维系开阖、平衡阴阳不可缺少的环节。机体一切升降出入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三阴三阳开阖枢的调节。正因如此,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此原理对于针灸临证颇有指导意义,比如少阳主枢,足少阳胆经行身之侧,具有协调表里,使足太阳、足阳明开阖相宜之要用。以头风头痛为例,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合穴。按照开、阖、枢的理论,太阳之能开,阳明之能阖,少阳的转枢作用非常重要。风邪袭太阳之表而生头痛,取足太阳之合穴委中,刺络放血,通阳降逆、活血散风;配筋会阳陵泉,足少阳经合穴,降逆以舒筋,更能转少阳之枢以助太阳之开,加强了委中疏风解表之功。
本专栏系统介绍古今针刺手法和相关技术操作,计130种480个法式,500多个文章及视频内容。
私信回复:针刺手法
体味古今名中医的成才之路,不外乎两条,即读书与看病,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读书不仅是通晓古文,精读熟背经典,更要字酙句酌,反复领悟其中的思
维方法、内在联系;看病不仅是望、闻、问、切,辨证处方,更要在看病中再习经典,反复加深理解。
88位针灸名家,365则针灸医案。
私信回复:针灸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