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军 郝梦夷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一篇研究报告被认为是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父母在家庭时间中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过度敏感、性急、多动、爱抱怨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陪伴孩子玩手机的后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陪伴孩子玩手机的后果
记者 顾军 郝梦夷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一篇研究报告被认为是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父母在家庭时间中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过度敏感、性急、多动、爱抱怨等。
这一研究成果让“朋友圈”炸开了锅。被认为“已成为人体器官之一”的智能手机,早就让人们进入读屏时代———刷“朋友圈”、看视频、聊微信,“手不离机”成生活常态,大部分家长也坦言,回家后虽然号称在陪孩子,但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不离手,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想去“刷”一下朋友圈。
我们是否低估了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外来入侵者”对传统家庭和亲子关系的冲击?又该如何平衡两者间的关系呢?
家庭时间被“打扰”,孩子可能出现行为问题
陪孩子还是陪手机?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普遍问题。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研究报告曾征募170个双亲家庭,分别了解父母使用手机、电脑、笔记本等电子产品的情况,以及使用时是否打扰家庭时间。这里的“打扰”是指与孩子一起进餐、游戏、聊天、运动时查看手机信息等。结果显示,近一半父母一天要“打扰”三次及以上,24%两次,17%一次,只有11%的家长说没有这种情况。
研究人员随后通过调查问卷,让父母评估孩子在近两个月内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在去除了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在即便次数较少、看起来也正常的“打扰”下,也会关联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包括容易过度敏感、性急等。
有家长以为,只要人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其实那仅仅只能算是“陪着”,根本没有投入完全的精力去和孩子相处,更谈不上了解孩子,怎么能够理解孩子、给予他心灵上的支持呢? 父母在身边,却又那么遥远。一个夸张的词汇“手机孤儿”就描绘了这样的窘境。
“爸妈天天抱手机,小孩天天手握笔。爸妈天天把头低,小孩天天把题思。”前一阵,朋友圈曾热传合肥小学生写的一首打油诗。诗里,小学四年级女孩对“手机控”父母颇为不满,语言虽然稚嫩,但情感真实得令人心酸。
国内首份 《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如果父母不与孩子进行足够的交流,孩子很容易出现“缺爱”症状,孩子的人际关系以及思考能力都会受到影响。“缺爱”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教育专家也一针见血地提出,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孩子被忽略,可能以哭闹、砸东西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
手机和亲子之间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陪伴问题
导致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不是手机这个介质,而是忽略本身。儿童心理专家、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系主任吴国宏表示,不应把父母忽视导致孩子的不快完全归咎于“电子产品”。关于手机和亲子间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陪伴问题。“原生家庭中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对学前孩子特别是0至3岁儿童尤为重要,父母再忙也要多抱孩子,多陪陪孩子。”
陪伴不是“人在孩旁心在机”,而是彼此之间温暖的呵护和交流。对孩子而言,重要的是拥有全身心陪伴着自己的爸爸妈妈,让孩子陪着大人做事亦是很好的方法。在妈妈喂奶的时候,递上纸巾;当弟弟妹妹哭泣的时候,轻轻抚慰;等妈妈做饭的时候,洗洗小菜……
“其实,父母陪伴孩子绝不是单向的恩赐,可爱的孩子也会给父母减压,在这些珍贵的瞬间,增添生命中无尽的幸福感和力量。”吴国宏说,“达到有效陪伴,父母要做到两点,一是敏感性,知其需;二是作出适当反应。”
只有父母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才能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可以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他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看到孩子的进步。
具体到手机对亲子时间的“入侵”,其实,家长可选择与孩子商量:“妈妈需要半小时的工作或娱乐时间,你能接受吗?”设定好时间、界限,又能平等沟通,即使是用手机也能得到孩子的认可。“在家中禁止使用所有技术可能不切合实际,也不是必要的。”报告主要作者珍妮·拉德斯基指出,“但是设定边界,也就是规定一段‘不插电’的时间,可以帮助家长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也不中断与孩子在一起的高质量时间。”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设定界限很重要
如果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手机打扰了他们与父母亲近,那么随着他们长大,自己渴望接触信息社会在所难免。
“我希望等孩子14岁之后才给他买手机。”小赵妈妈有个小学毕业班的儿子,目前,她只给了他一个平板电脑,用于听古典音乐、看视频、打游戏……“晚上,做完作业,除了聊天,孩子和爸爸也会在屏前一起打桥牌,和妈妈一起玩微信小游戏。”小赵妈妈说。
“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重要的是‘度’的把握。”吴国宏说。国外研究也表明在适度范围内进行手机操作,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好处,一是培养集中注意力、提高观察力,二是让孩子有做自己主人的良好感觉,体会成就感。
“我们为了玩手机这事,不知道吵了多少架。”小李妈妈是两个初中男孩的妈妈,身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教师和研究者,对自己的儿子却满是头痛。怎样让孩子放下手机成了小李妈妈的烦恼,她的办法是,课余除了鼓励孩子阅读纸质经典,还和爸爸一起带孩子去踢球、运动、徒步旅行,在山野里走路,让孩子细心感受日常生活的美,这样手机自然就放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好的陪伴绝不是陪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再好的机构也比不上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应该多学一些儿童成长知识,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带孩子多多领略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真实的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吴国宏赞同小李妈妈的引导措施,并认为,玩手机,也需要对彼此制定规则。“年龄越小,玩手机时间要越短,小学一年级每天接触手机半小时以内,分两次实行。等到孩子初三、高中阶段,给他一部手机,在父母监管下,让他健康、积极、主动地用手机,才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反之,父母严防死守,等孩子到大学阶段就有可能如脱缰野马,全面失控。父母也要自我克制,如果不是工作学习需要,就不要频繁刷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