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读论语#

居则日: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中谈理想的句子(论语209这四种理想)(1)

上节课里我们讲了子路与孔子关于读书之用的对话,老师在批评不踏实向学的人。没有扎实的基础,又怎么能起高楼?

孩子从小学到大学,要读最少16年书,如果上进的话还要继续读满20年。人生有几个20年?四分之一都在读书中度过,到底有多大的用处呢?

只有用心读过的人才能体会到读书的好处,不仅仅学知识、思维方式、目标感,奋斗吃苦的精神、专注专心的习惯、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态度,都是系统学习的收获。

而这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实现人生抱负的基本能力。

但读书和婚姻、工作一样,都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读书的人总想着早些参加工作,进入实践。

认为现有的足够,往往心高气傲,好高骛远。书读得越多,理想就越宏大,是自信带来的。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有一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高材生陪在孔子身边。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待遇的,所以才叫侍坐,类似我们的荣誉宴。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说,我虽然比你们年长一些,但也没什么可怕的,不用拘束。

大家知道,一旦说出这样的话,就表示下面要有重要的对话了。就像领导对你说,今天你别把我当做领导,就当做大哥好了,有什么话尽管说。

所以,孔子是在降低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希望他们能畅所欲言。

居则日: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平日里,你们总说我不了解你们,不能体会你们的心志和抱负,如果我真的了解你们,你们说说自己未来的理想是什么呢?

上节,子路感觉好心好意举荐子羔被老师批评了,就是觉得委屈,老师不理解自己。这一节,就接上了理解这个词,所以论语是上下文紧密衔接的,并不是孤立的只言片语。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心直口快,有他在一定不会冷场。他直接回答说,如果有人能懂我用我,我有信心能管理好一个千乘之国,就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

即便它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很难受,即便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给我三年时间,都可以让人民变得勇敢而自信,人民和国家都有希望。

从子路的回答,能看出子路的气魄和勇气。子路的政治理想,是相信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力挽狂澜,拯救生民于水火。

看来,子路真性情具有侠客精神。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孔子听了子路的回答,笑了一笑,并没有做任何评价,转过头去问冉求,你呢?会怎么样?

看来,孔子是要一股脑听完四个弟子的回答之后再总结吧。

子路这时心里一定忐忑不安,不知道老师怎么看自己的政治理想。其他同学可能也等着老师点评子路,没想到,直接下一个了,老师只是笑笑。

这个哂之,就是那种不以为然的微笑。

听老师问自己,冉求就回答了。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说,我没有子路那么大的抱负,能管理千乘之国。我觉得自己可以管理一个仅仅方圆六七十里,也许再小一些的国家。

给我三年时间,我能让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问题。至于礼乐这些文化的建设,我还是不 行,就要等更贤明的人去做了。我可以搞好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一套我还欠缺。

冉求是一个合格的大管家,能协调人事关系,启动民意,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发展,打好经济 基础。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赤尔何如?”孔子对冉求的回答没有任何表示,连一个笑都没有给,直接问下一个。该到公西华了。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我们以前学习过,仪表堂堂,玉树临风,是个外交官的材料。老师既然问了,他就回答说,和刚才两位师兄相比,我谈不上有能力,也没那么大的野心。

我就是想多多学习一些东西,比如国家管理的一些大事小情,经常去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穿着得体,礼仪周到。

如果有机会,去做一个秘书长之类的副职,帮助宰相打打下手,跑跑腿,动动嘴就行。

公西华的回答,纯属外交辞令,谦虚低调、滴水不漏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点尔何如?”孔子对公西华的回答也没有表示,直接问最后一个学生曾晳,他是曾参的父亲。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态度最放松,不像其他三个人那么正经拘谨。老师在和其他三人对话期间,他一直在 弹琴鼓瑟,声音越来越小,偶尔大而有力。

听到老师问自己,他放下了琴回答说,我的理想和三位同学的完全不同,不知道当不当讲。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都是说说各自的志向而已,你但说无妨。

曾皙就说,我的理想国是这样的画面:春末夏初,天气转暖,我们可以穿着舒适简单的薄衣 服,浑身轻松,约上五六个大人,再有六七个孩子,在这沂水河边走走,玩玩水,高兴了就 在威风里翩翩起舞,玩够了,就一起唱着歌回家去。

啊?这是什么政治理想?其他三个同学听了,傻眼了。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怎么表现的呢?老师眉开眼笑,不无感叹地说,我非常赞同和向往曾点的理想呀!

这孔子是什么意思呢?对四个学生的回答,他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评价呢?我们明天继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