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中国文坛豪放派的代表,诗词成就与东坡齐名,人称“词中之龙”。

辛弃疾经典25首诗词(辛弃疾的经典诗词)(1)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全词的意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领兵打仗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对中原未收的遗憾痛心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 一作:溪头)

这首词带我们领略了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全篇无一华丽辞藻,无一闲言,看似朴实无华却蕴藏词人潜心的构思及淳厚的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 同:无)

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一剪梅·中秋无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月也 一作:月在)

在这首词中,作者明伤“中秋无月”,实则有英雄末路之叹。全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明白晓畅,婉曲蕴藉,韵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全词构思精巧,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有宋一朝,人填词,基本苦在四件事:一是相思不得,二是年华空老,三是朝廷不用,四是打不了仗。南宋朝第三四条很流行,因为连女流如李清照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了,你们这帮爷们还好意思闺阁脂粉吗?说陆游一辈子写了三万首诗,按比率算,他连诗带词,嗷傲嚷着要打仗的怎么也得几千首。

  辛弃疾与众不同,底气足,不迂腐,是因为真打过仗,万军纵横,渡江南来。他聊兵戈战事,和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类似,是有生活体验第一手材料的。苏辛并称豪迈,但苏大胡子是空旷洒脱,辛弃疾就古拙雄奇。这俩一个浮游半空找跟UFO聊天,一个噼里啪啦拍栏杆,不是一路。

  因为有底气,辛弃疾也不稀罕喊口号。纯爷们,不用贴假胸毛,所以闲散下来,也疏懒,也傲娇,也偶尔自嘲,天真烂漫。苏辛都善自嘲,但苏轼爱讲高级文人冷笑话,辛弃疾就质朴得多。世传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刘辰翁说过一个意思很好,说某几句话,以前填词人填了,就让人掩口笑;辛弃疾一填下去,就横竖烂漫了。于是辛弃疾除了爱国啦、慷慨啦、排比用典故啦,也没忘了秀可爱。

  比如《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这段可以译做:陈阿娇哪怕花千金跟司马相如买了《长门赋》,也不一定勾得回郎君心啊。可是,你们别得瑟!你没见着,玉环飞燕最后都是浮云吗?君莫舞”约等于“你别来劲!”“你别得瑟!!”“你甭得意!!!”正排比着典呢,忽然给你当头一句“你别得瑟!”这就是辛弃疾的烂漫劲儿。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是辛弃疾有名的可爱词。末尾两句简直撒娇,如闻其声。但好玩处不止于此。《词谱》里说《西江月》上下半片,开句都是仄声。仄声音重,得有分量。所以只有苏辛两人爱填。这词的萌点是醉态横斜,哪得工夫,全无,醉态迷离但爽快洒利。下半片:醉倒是仄声,何如是叶平,你反复念,就显得前一句前俯,后一句后仰,摇摇摆摆的醉劲。

  《清平乐》、《菩萨蛮》、《西江月》、《鹧鸪天》都是句序比较整齐(双数字句不像单数字句那么容易发力)又偏短的段子,所以辛弃疾专爱拿这些词牌秀童真。国家大事拍栏杆什么的,就留给《水龙吟》、《永遇乐》们去了。《菩萨蛮》有著名的“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清平乐》有“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这句老让我想到苏轼的“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和“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这俩老馋虫,都喜欢算计东家。

  也有自信满满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有信手嘲弄人如“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辛弃疾老来也天真,比如填了首《最高楼》,全题目是:《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特意写词骂儿子,也真是个老顽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