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教授喜欢写诗,而且主要是旧体诗,这其实挺好。但是,他的诗,却总是让人忍不住要说上几句话。说他的诗不好?好像有“班门弄斧”之嫌,毕竟人家可是诗词大会的嘉宾,更是教授博导。

排名第一的宋词岑参(郦波教授重阳节写的诗)(1)

郦波

说他的诗好?好像有些说不出口,虽然有不少人一直在给他叫好,但我还真是说不出口。也许,他把好诗都留着准备正式出版,不好的诗才在平台上发出来?这倒有这个可能。就他的名望来看,我还真希望郦波教授在“隐藏实力”

重阳节到了,郦波教授当然也“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匡庐九日》。“落帽登高去,纯衣送酒来。遥知陶令菊,也傍此山开。”这首诗怎么样?我都不敢说什么了。这里面有些生僻的词,或者是典故,说给大家听听吧。

排名第一的宋词岑参(郦波教授重阳节写的诗)(2)

郦波《匡庐九日》

“匡庐”,指的就是庐山。郦波教授用匡庐而不用我们熟知的庐山,是要表现出他深厚的底蕴?《庐山九日》其实一点也不“浅薄”的。“落帽”这是一个典故,叫“孟佳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和才思敏捷”。我想,郦波教授这里用“落帽”指的是谁,大家心里都明白吧?

排名第一的宋词岑参(郦波教授重阳节写的诗)(3)

郦波

“纯衣”指的是古时的祭祀服,由丝织成,特指“士”穿的祭祀服。其他的,比如“陶令菊”,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菊花的别称。因为陶渊明喜欢菊花,就有了“陶令菊”这一说法。

读郦波教授的诗费脑子,这不知是好是坏。我们熟知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大都没有这么“深奥”,意思一看就让人明白。当然,也有一些有典故的诗,不过少有典故扎堆的情况。毕竟典故多了,大家都在意典故去了,反而没人注意到诗,这有点“费力不讨好”。

排名第一的宋词岑参(郦波教授重阳节写的诗)(4)

郦波

说起诗词,大家都应该想到唐诗宋词。没错,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就写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大家看看这首诗,和郦波教授的《匡庐九日》是不是很像?

排名第一的宋词岑参(郦波教授重阳节写的诗)(5)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郦波教授把“行军九日”改为“匡庐九日”,把“强欲登高去”改为“落帽登高去”,把“无人送酒来”改为“纯衣送酒来”,把“遥怜故园菊”改为“遥知陶令菊”,把“应傍战场开”改为“也傍此山开”

岑参的这首诗好理解:行军途中赶上重阳节,想登高吧却没有人(王弘)送酒喝,遥想着故乡的菊花,可怜的它们应该就是在战场旁开了。郦波教授这首诗呢?重阳节名人雅士登上庐山,专门有人送酒,这是多风雅的事啊?

排名第一的宋词岑参(郦波教授重阳节写的诗)(6)

岑参

可是,郦波教授突然话锋一转,改为“遥知”了。难道郦波教授没有“乐不思蜀”,突然想起远方的菊花了?但是,他又知道远方的菊花,其实就开在眼前。这首诗读下来,郦波教授是“由近及远”,然后又“由远及近”,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郦波教授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表现文人雅士们的风雅?但为何突然来个“遥知”呢?是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但没有一点思念之情啊?所以,郦波教授这首诗其实表现的就是“登高喝酒”,顺便看看菊花。而“遥知”,只是强加进去的两个字而已

排名第一的宋词岑参(郦波教授重阳节写的诗)(7)

郦波

郦波教授这首诗的下面配有几张图,说是他又要上电视节目了。也许,这里的“遥知陶令菊,也傍此山开”,是在号召广大粉丝去看他的节目?他把自己比喻成山,而那些粉丝就是傍着他的菊花。这样一想,倒也“有几分道理”。不妨来个新成语“众菊傍山”,跟“众星捧月”差不多的意思。

有人说我吹毛求疵,有人说我故意跟郦波教授过不去。“吹毛求疵”倒是有点,毕竟这个“疵”太过明显,压根就不用“吹毛”。至于故意跟郦波教授过不去,那确实是压根就没有的事,大家别想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