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汉乐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流行于广东省梅州市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有“中州古乐”之称。在与大埔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大体包括丝弦音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和福建龙岩、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

非遗元宝山古乐(发现非遗之美广东汉乐)(1)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自4世纪开始,汉族就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南迁,到粤东、闽西、赣南等地定居,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客家人不仅带来了异乡习俗,还带来了《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等中原古汉乐乐谱,与客居地的民间音乐、庙堂音乐等乐种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流派——广东汉乐。广东汉乐传承宋元明清以来的古韵遗风,历史上曾有“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之称,称谓不一。

非遗元宝山古乐(发现非遗之美广东汉乐)(2)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埔县志》设祭祀礼乐栏目,详载了琴、瑟、钟、磬、笙、箫等乐器,并附迎神、祭奠、送神用的"钟、吕"文字古乐谱五首。20世纪初,乐社林立、人才辈出,是广东汉乐兴盛时期的标志之一。这一时期的乐社活动形式多样,雅俗并重,同时,乐谱整理和理论研究的风气甚盛。成立于1949年前的民间乐社有潮州扬风国乐社(20世纪50年代发展为“扬风汉剧团”)、汕头公益社、大埔以成社、大埔国艺国乐社等,成立于1949年之后的民间组织有大埔民间音乐研究会、大埔县汉乐研究会、广东省汉乐研究会等,此外海外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的汉乐组织也与中国国内的民间音乐活动遥相呼应。

非遗元宝山古乐(发现非遗之美广东汉乐)(3)

广东汉乐作为汉民族客家民系的音乐,广东汉乐是一种移民文化,是中原文化的“边沿储存”,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广东汉乐既传承了中国中原地区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精华,又吸收兼容了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同时还吸纳了潮乐(大锣鼓)的一些成份,形成了独特、完整的音乐体系,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具有研究价值。广东汉乐既保留了“中州古韵”,又富于本地民俗风情的特色,特别是在反映民间习俗方面有相当部分的乐曲(如反映季节的《春串》,反映民间传统节日的《闹元宵》,反映民间小卖的《卖杂货》,反映民间婚庆的《拜花堂》,反映祭祀的《大乐》等),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广东汉乐的五大类中有庙堂音乐,如《佛曲》有鲜明宗教色彩,它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法事演奏的音乐,体现了宗教学的价值。作为一个古老乐种,广东汉乐风格独特,体系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

非遗元宝山古乐(发现非遗之美广东汉乐)(4)

(责任编辑/姚泽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