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总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大城市出现密度过高、城市过载等城市病,而周边中小城市又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机遇。如何“加长”各自那块短板?

“通过企业内部分工,把总部功能保留在中心城市,其他功能分散到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实现大中小城市联动发展。”12月13日,在2022中国楼宇经济暨总部经济全球合作大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总部经济理论创立者赵弘表示,发展总部经济,为成都尤其是中心城区制造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北京市社科院原副院长赵弘)(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总部经济理论创立者赵弘

总部经济的逻辑基础,是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一般而言,发达地区在研发、信息、人才和金融领域更胜一筹,能提供总部所需的智力要素。而欠发达地区在土地、劳动力、生态环境方面占据优势,能满足生产基地的一般要求。这为企业总部和制造基地的分离提供了条件,“为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区域合作提供了一种重要模式。”

过去,为了企业内部信息流通,“前店后厂”是最常见的模式。而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组织形态,降低了企业空间分离成本,使总部和生产基地分离成为了可能。

在赵弘看来,总部经济将带来“三赢”:企业总部能为所在城市带来税收贡献、消费带动、社会资本等,产业基地所在城市也将迎来更多就业岗位和基础设施建设;于企业而言,这种布局能以更省钱的方式获取必要的资源,在不同的城市各取所需,降低创新成果转化成本,增强整体盈利能力。

“成都科教资源丰富,发展创新型总部经济,有助于充分释放成都科技、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优势,与都市圈广大腹地区域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赵弘认为,如此产生的联动效应,将促进总部基地及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企业在成都都市圈进行布局,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在此过程中,区域功能布局也可以得到优化,分担大城市过度集聚的城市功能、人口及产业,促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由原来的产品配套向功能配套升级。

人才的流动,是都市圈的核心。“在一小时通勤圈内,通过以轨道为主导的交通体系,人们可以共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这才是都市圈最终形成的关键。”

差异定位、特色发展,是协调总部经济合理布局的“指路牌”。成都各区(市)县,如四川天府新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双流区等多个城区都提出发展总部经济,而赵弘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区之间围绕总部资源的争夺,更多着眼于增量。各区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在软件科学、装备制造、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吸引全国及全世界更多的总部到成都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实习记者 张芷旖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北京市社科院原副院长赵弘)(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