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陌生的人是好人(如何判断一个陌生人的好坏)(1)

前段时间又有一个明星人设崩塌,于是就和朋友闲聊下一个可能会是谁?

朋友说了一个好几年没出现在大众眼前,口碑却一直不错的男明星,我否定三联,觉得不可能。

于是朋友就说了几句经典的金句,什么知人知面不知心,什么娱乐圈是个大染坊,什么每个人都有阴暗面,在聚光灯下每个人都有罪。

而且还给我分析了为什么娱乐圈这个大染缸经常染出渣渣色?

因为金钱也好,名气也好,都是欲望的放大器,欲望一放大就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修行来压制。

但是人红起来快,过气也快,赶着赚钱的他们根本没时间去修行。

那么一个欲望更大,道德要求却更高的人,在聚光灯下当然更容易被成为一个“坏人”。

分析的很有道理,既然是概率事件,那么下一个是谁可能和人关系不大,得看朝阳区大妈们目标是谁。

后来,扯来扯去,扯到了如何判断一个陌生人是好人多一点,还是坏人多一点的问题。

每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人,在网上你都能找到关于他的一些黑料,这很正常。

一方面名气自带话题,话题自带流量,为了追求流量,有人捧有人踩很正常,小到无知的谣言传播者,大到吃人血馒头的无良媒体,这样的人从不缺席。

另一方面人是复杂的,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不确定的一面,真正纯粹的人是极少数。而每一次不纯粹的瞬间,都有被曲解的可能。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怎么去看待他们呢?

朋友很清醒,人么,三五好友足以,余下之人都是过客,何必去在意是好人还是坏人?反正好人坏人都是人,你遇见的刹那,很难分清他们是好是坏。

所以没必要去下判断,就事论事就行,每一件事你做好风险控制,对方该是什么角色就用什么角色去衡量,是老师就去衡量是不是一个好老师,是合作伙伴就去衡量合作的风险,专业比为人重要的多。

但是能就事论事的人毕竟不多,大部分人嘴里说着就事论事,但是一旦下场,是成功是失败都会说是选对了人,或者是人不对。

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其实去判断一个人是正直善良值得一交的人,还是一个自私冷血木有底线的小人还真的很有必要。

那么如何判断呢?看家庭成长环境?看学历?看工作?看公开场合的发言?还是看平时真实做事的过程和结果?

当然都有,每一个观点都有理论支撑,但是都不能单独支撑起因果关系,因为学历高就说是好人?人渣也不少!因为家庭成长环境恶劣就说性格偏激?困境中成长出来的温柔也不少。

所以这是一个综合的观察和推理,就像一份问卷调查很难去确定一个人性格一样,其实部分的事实也很难去真正看清一个人。

在看《怦然心动》这部电影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朱莉老爸关于一个人的整体和局部的观点,有些人局部美丽,但是整体却很糟糕,因为那美丽的局部就已经是所有的温柔,剩下都是渣滓。

而有的人,虽然你看到的那一刻不太美丽,但是如果认识整体会发现,美丽的地方如此之多,以至于庆幸自己没有错过。

但是人是会变得,美丽的局部会失去,丑恶的一面也会变得美丽,那些电影里的改变背后,其实都在讲这个道理。

当你觉得已经开始了解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也许因为和你的接触也在慢慢改变,所以你很难去下定义。

那怎么办,想起了万维钢老师的一句话,能用无知解释的,就不要用恶意。

世间大部分坏的结果背后,其实并不是恶意,而是无知,意外和失误,甚至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冲动。

特别是偶然的冲动这事儿,大部分犯罪其实是激情犯罪,这种“激情”背后的情绪我们普通人每天都会出现一两次,只是没有那么强烈,也没有那个让你变成犯罪行为的环境。

所以判断一个人好坏,可以用贝叶斯定理,先默认一个基础概率,然后根据新出现的事实去调整概率。

比如在我们中国大环境基数下,你可以默认遇到的一个人都是好人,直到发现不对劲的信息,比如拿起来了刀,比如对方违反常理的行为等等。

那些陌生人也一样,甚至那些犯罪的人也一样。

那么对于名人来说呢?当然也一样,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好人,只是在聚光灯下,那些坏被放大了些,毕竟大家对他们的道德标准和普通人会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