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总体发展情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汽车产业加快发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我国汽车产业需求旺盛)

汽车产业加快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和数字化加速产业各领域和各环节的深度变革和创新发展。汽车产业既是这轮变革的重要舞台,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汽车产业成为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双碳战略,打造双循环新格局,实现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我国汽车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我国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链链条长、关联度高影响面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大,是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主要表现在:

(1)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2)汽车市场规模全球最大。

(3)汽车竞争舞台最具全球化。。

(4)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5)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6)汽车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

(7)海外事业稳步推进。

(8)相关行业支撑汽车产业升级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汽车市场历经了多年的高速增长,2017年产销量达到历史最高点后进入调整期。随着转型升级的继续深化,“十四五”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汽车产业将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上我国汽车市场刚性需求依然存在,未来数年,中国汽车产业仍将保持稳健发展,市场稳定增长依然是长期不变的趋势。

另一方面,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中面临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弱、产业链短板问题显著、中国品牌市场竞争力不足、国际品牌建设滞缓、企业实力亟待提升、产能过剩风险显现等问题。同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社会资源禀赋矛盾日益凸显,产业治理体系及管理水平有待优化和提升。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带来的能源、环保、交通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供应链方面,外资品牌占据着关键核心零部件产品市场,尤其在电子产品、高精密型零部件领域,如芯片、操作系统等……。现有的零部件产业集群不强,专业化水平不高等等问题。

“十四五”我国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及措施建议

(1)“十四五”汽车产业的具体发展目标有以下6个。

1)全面推进产业低碳发展,努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先行行业。

2)中国品牌全面向上发展实现突破。

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现市场化。

4)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基本形成。

5)产业链供应链基本实现安全可控。

6)产业全球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2)“十四五”重点任务。

1)制定和逐步实施行业“碳达峰”行动计划。

2)实施品牌战略。

3)完成新能源汽车市场化体系建设。

4)全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发展。

5)补短板、锻长板,打造安全可控产业链。

6)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7)强化产业全球化发展。

8)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

(3)助力“十四五”发展的保障措施及建议

1)全面推进汽车产业低碳发展。

2)加强市场支持力度。

3)加大对中国品牌汽车专项支持。

4)科学施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

5)把握智能网联汽车先发优势,制定相关管理标准和规则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6)凝聚合力助推产业链自主可控。培育创新环境,集中力量扶持重点攻关工程。

7)完善产业治理体系。

8)加大全球化发展支持力度。

9)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业软实力。

新汽车时代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变化

新汽车时代,汽车被重新定义。

包括: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技术加速融合及消费升级重新定义着汽车产品;产业生态将被重新构建,向汽车加服务转型;汽车的营销模式和制造方式都将发生变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

(1)新汽车产业将产生以下变化。

(2)新汽车时代给带给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

(3)我国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向“新四化”方向发展。

绿色革命、能源革命、环保革命、城市交通革命、出行革命和技术革命推动着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方向发展,汽车产业基于未来的产业、用户和市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给出新的汽车产业解决方案的能力。

“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各发展路径

汽车产业是“十四五”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这样的目标对汽车产业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规划深化了“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强化加强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1)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

2)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3)规划制订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工程,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4)融合发展,加强跨产业布局合作,抓住、用好地方应用示范行动机遇。

5)加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明确了不同充电技术路线的定位。

6)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7)完善积分管理办法,研究建立碳交易衔接机制;研究新能源汽车长期享受比燃油车更低的税收;在公共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研究车辆购置税优惠及税制改革方案。

(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绩。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企业实力明显增强,配套环境日益优化。

(3)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问题。

2)产品问题。

(4)主管部门在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从5个方面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实施强链补链行动、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

科技部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按照新的“三纵三横”的布局,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

(5)主要减碳方向

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减碳、提升电池技术和使用方便性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助力减碳、传统燃油车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动力多元化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模式

智能网联汽车是新科技革命带动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和未来社会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正引发全球汽车产业的新一轮角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欧洲、美国、日本都将自动驾驶汽车列为重点发展计划,制定了商业化时间表,主要汽车及IT巨头都在加速推进自动驾驶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了智能汽车先发优势。

我国具备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良好基础,智能汽车新生态正在形成,部分国内主流品牌企业在量产车上安装L1和L2级驾驶辅助系统,互联网公司积极推进中高级别智能汽车驾驶系统的开发。通信企业在开展LTE-V2X/5G-V2X通信系统研发,卫星导航企业在发展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产品。

(1)发展前景。据预测,我国智能汽车新车销量的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2040年,新车销售极值约为3700万辆。中低级别智能汽车销量的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左右。2030年智能汽车占汽车新车销量比例为100%。2030年后高级别智能汽车新车销量将快速上升,并逐步成为主流新车车型。2050年前后,高级别智能汽车销量将超过中低级别智能汽车。中高级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在未来20-30年将快速增长,并长期保持庞大市场规模。

(2)发展模式。产业基础决定了我国难以采用国际上以“单车智能”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径。我国的发展模式是通过建立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充分融合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特征,以五大基础平台为载体,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路线的智能网联汽车系统。

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比较迅速。随着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技术加速演进,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创新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应运而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已经超过1300万辆。无论是消费者购车,还是企业推出新车型,智能网联正在成为必选项。而且,企业已经不满足于L2级辅助驾驶的配置,更多的车型出现L2 功能。

2022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市场运行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

(1)2022年1-7月运行情况

汽车产销量。1-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57万辆和1448万辆,产量同比增长0.8%,销量同比下降2%。

乘用车产销量。1-7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265万辆和12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9%和8.3%。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明显增长。销量:597万辆,同比增长21.5%市场份额47.6%,上升5.2个百分点。

商用车产销量有所下降。1-7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93万辆和19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6.9%和39.3%。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8万辆和319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2%。

充电基础设施。截至2022年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398万台,同比增加97.5%。换电站1625座。

汽车出口。2022年1-7月,汽车企业出口150.9万辆,同比增长50.6%。

(2)2022年下半年预测

国家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保障了汽车市场持续增长;汽车市场潜力巨大,需求依然旺盛;为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国家迅速出台了减半征收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活跃二手车市场等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等相关政策措施;伴随芯片短缺逐渐缓解,汽车供给能力将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推动汽车销量稳定增长。

预计2022年汽车总销量为27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3%。其中,乘用车销量2300万辆,同比增长7%;商用车预计销量400万辆,同比下降大约16%;新能源汽车将稳定向好,规模进一步攀升,延续增长态势,预计销量超过550万辆,同比增长56%。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