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大唐正是物阜民安的天宝盛世。远在浙江的镜湖,却依旧波澜不惊地荡漾着一汪春水。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策杖徐行。他从长安远道而归,斑白的双鬓浸满了汗水,但回到故乡的喜悦已经冲淡了舟车劳顿的疲惫。

遇到一群玩耍的小孩子,他停下了脚步。弯下腰,用一口正宗的吴语向他们打听故地。

孩子们哪里认识这个突然出现的老者,不回答他的问题,反而嬉笑着问他从哪里来。

这个老人,正是自称“四明狂客”的贺知章。

贺知章的无奈和凄凉(贺知章享最长的寿)(1)

可是狂人遇到这种尴尬情况,也只能苦笑着作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家乡的孩童不认识他,但是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却依然传说着这个狂人的轶事。

贺知章的无奈和凄凉(贺知章享最长的寿)(2)

在位常清狂

有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青年时代的贺知章,就“性旷夷,善谈说”,狂人之态初显。

而狂人竟然还是个学霸。三十六岁这年,他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从此步入仕途。

作为浙江省有史可稽的第一个状元,贺知章可以说是开了包邮区状元的先河。

可是在中央,大家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的学霸。身在官场,情商显然就比智商重要太多了。

最开始的贺知章,对官场风云看得很开。他完全不在意升官发财,做一介学官做得乐不可支。

可是他的姑表兄、宰相陆象先看不下去了。

这位表兄一直都很看好贺知章,他跟别人夸奖说:

“贺知章风流倜傥会说话,我要是一天见不到他,心里都会生出鄙吝之气。”

在陆象先的帮助下,贺知章去了太常寺,才算是正是开始仕途生涯。

凭借才华,贺知章很快崭露头角。可是比起欣赏,他招来的更多是酸溜溜的嫉妒。

一口吴地方言是贺知章的标志,也是同僚嘲弄他的把柄。一群朝臣在背后说贺知章“南金复生中土”,意思是贺知章就算是南方的金子,也是来到了中原才得以发光。

这些议论传到贺知章耳朵里,他莞尔一笑,写下一首《答朝士》回应:

鈒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吴地的蛤蜊、莼菜,你们中原人也觉得好吃,但是你们不会介意这些东西来自南方。

所以啊,英雄不问出处,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干嘛在意我是南方人呢。

贺知章的无奈和凄凉(贺知章享最长的寿)(3)

而面对上司的打压,贺知章也给出了高情商的满分答卷。

广东人张九龄做宰相时,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看不惯贺知章,一直没给他升官。

后来张九龄被罢相,怕贺知章伺机报复,去道歉说:“我之前事情繁多,一直没给您升官,我深以为憾。”

贺知章立刻说:“我没少蒙您照顾。”

张九龄感到纳闷,追问道:“我什么时候照顾您了?”

贺知章笑道:“以前您在朝中,没人敢骂我是南方佬。但是现在您罢相,朝中就只有我一个南方人了,又要听到有人看不起南方人了。”

一番话,说得张九龄大为惭愧。

多年之后,杜甫回忆起有性格更有情商的贺知章,写诗说:

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贺知章处庙堂之高,有自己一套风趣幽默又不失放逸的处事方式。

但更重要的是,他收放自如,知道如何用最合适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境。

贺知章的无奈和凄凉(贺知章享最长的寿)(4)

狂歌兼咏诗

狂人的标配就是痛饮酒,贺知章也不例外。

说起贺知章最著名的酒友,非李白莫属。

天宝元年,李白带着自己的诗作来到了长安,想要在此闯出一片天下。他刚一来到,就遇到了贺知章。

彼时,李白只是一介布衣之士,而贺知章已经是德高望重又身居要职的太子宾客。

但是一见到丰神俊朗的李白,贺知章的直觉就告诉他:眼前这个可不是一般人。

李白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蜀道难》给贺知章看: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贺知章酣畅淋漓地读完全诗,激动得不住点头:“你不是一般人啊,莫不是谪仙人下凡!”

结识了谪仙人,自然要庆祝一番。贺知章热情地拉着李白去喝酒,结果刚在酒肆坐下,他就尴尬地发现——走得匆忙,没带现金。

谁知,贺知章没有被扰了兴致,而是毫不犹豫地解下腰间显示官品的金龟,换了几壶温酒和李白畅饮。

贺知章的无奈和凄凉(贺知章享最长的寿)(5)

于是,这对年纪差了四十二岁的酒友,在长安城的酒肆里推杯换盏,尽兴而归。

之后,贺知章还把李白举荐给了唐玄宗。

这次会面,对于李白来说意义非凡。以至于多年之后贺知章故去,李白数次情真意切地怀念: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后来杜甫追忆长安城这些著名“饮者”,写了一首《饮中八仙歌》,金龟换酒的李、贺也在列。而贺知章由于年龄和资历,被杜甫排在了第一位: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而同属于“饮中八仙”的张旭,也是贺知章的酒友。

张旭也是个狂人,他写得一手好草书,被称为“草圣”。

但是他常常醉后作书,甚至会摘下帽子用头发蘸墨汁写下惊世之作。即使在王公大臣面前,他也丝毫不会收敛。

也因此,张旭也被成为“张颠”。

一样喜欢喝酒、喜欢写草书的贺知章常常和张旭痛饮,然后挥毫泼墨。

至于把书法写在哪里,也完全看这两位的心情。有的时候是在墙壁上,有的时候是在屏风上。

兴之所至,落笔为纸。

而贺知章的草书,也是字如其人。

诗人温庭筠评价说:

“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

那些年,长安城的酒肆里,常有一位老者呼朋引伴,大醉而归。

他留下的书法,被店家和百姓奉为至宝;

他留下的事迹,回荡在天子脚下的每一个角落。

贺知章的无奈和凄凉(贺知章享最长的寿)(6)

聊发少年狂

贺知章八十六岁这一年,生了一场大病。他虽然得以死里逃生,但是越发感到神情恍惚,想告老还乡。

于是,他向唐玄宗请辞。

唐玄宗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准许了这位老臣。

为了表达自己对贺知章的眷念,唐玄宗特意把贺知章家门口的一角鉴湖赐给了他。

贺知章离开长安城那天,唐玄宗在东门设宴,贺知章的学生、太子李亨和百官一起写诗为他送行。

可以说,贺知章享受了唐代最高规格的欢送会。

时任翰林供奉的李白也赫然在列,他依然记得与贺知章初识的那一天。生性旷达的他,也写诗送这个狂人回乡: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为官五十载,才华横溢却不争不抢,情商过人又乐观狂放的贺知章,不知道给大唐引荐了多少贤才,又在朝堂留下了多少美谈。

而现在,是狂人退场的时候了。

贺知章的无奈和凄凉(贺知章享最长的寿)(7)

这五十年在贺知章身上留下了痕迹,可是他的口音和性格,却没有丝毫改变。

同样没有变化的,还有贺知章的家乡的镜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出走半生的贺知章,归来仍是少年。

回家之后他仿佛返老还童,又成了那个善于谈笑的疏狂少年。他最广为传颂的《咏柳》,就是写于这个时期。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谁能想到,春风如剪这样童趣十足的比喻,竟然出自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之口!

也是在这一年,贺知章的人生走到了终点。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朝,贺知章是当之无愧的长寿诗人。

而更让人称奇的是,他的一生出奇安稳顺遂,可以说幸福指数爆表。

作为诗人,他有诗名传世;

作为书法家,他的草书饱受赞誉;

作为朝臣,他也深得皇帝信赖和倚仗。

那些和他交往过的人,也几乎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虽然自称“四明狂客”,但是他的狂伴随着高情商,所以并不会冒犯别人。

于是,贺知章留下的,只是清狂的鲜明底色和待人接物的温和方式,以及“聊发少年狂”的老顽童姿态。

贺知章的无奈和凄凉(贺知章享最长的寿)(8)

人活于世,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活得自在而又幸福。

而贺知章这个“双商高的狂人”,则堪称典范。

他狂得襟怀坦荡、不拘小节,不让琐事萦怀。

他又极具情商,能够以风趣的方式回应一切刁难,用达观的笑谈面对一切不顺。

这是贺知章的处事哲学,也是他留给我们的智慧准则。

愿我们都能不违本性,又与人为善,活出幸福又不失狂放的人生。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灵均,重度的中二病,小信的传道人。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