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标分析】

1.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2.课标分析

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为了反抗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禁锢,14—18 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声势大、历时久的思想解放运动,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此同时,近代科学的兴起也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可见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是理解西方人文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联系的前提和基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第一课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上承《中古时期的世界》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下接《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横向而言,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与同时期经济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其中重点是要能够理解新航路背后所反映的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萌发的根本原因。从纵向而言,要知道中古时期对古典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前提,又要整体把握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发展逻辑,理解启蒙运动是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影响之下“应运而生”,还要在此基础上建构人文主义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四大块内容,教材叙述内容所涉史事多、理论含量高、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但教材内容的核心线索也比较清晰。第一条核心线索是关于人从宗教和王权专制枷锁中如何一步步解放出来,主要涉及到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诉求;第二条核心线索是关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这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所产生的交互效应。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主题式学习,淡化时代的转型移步和思想的起承转合,导致学生对14—18世纪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逻辑模糊。此外,本课时空跨度大,概念多,术语多,内容多,这“一大三多”无疑是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的障碍。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基本成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均有所发展,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基础。因本课涉及较多历史图片,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教学目标】

(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通过了解文艺复兴运动萌发的历史背景,感受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社会的分野和关联。

2.综合使用文献资料、实物遗存等历史资料,能够认识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体悟思想家关注人生、追求解放的人文情怀。

3.在时空推进中,能够建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之间的相互关联,认识到启蒙运动是“应运而生”。

4.通过经典史料的阅读和图表的分析,能够整体把握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解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各自的思想诉求和内在逻辑。思想家的思想自成体系,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理清思想解放运动理路、建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前提是认识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的起承转合。建构关联需要整体把握这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内容与影响。如何引导学生在长时段尺度下、从抽象观点中理解思想史的脉络,难度较大,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思路】

聚焦核心问题和凝练教学立意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必由之路,因此本课例抓住“思想解放”这一核心概念,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线索,整体探查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交互效应。教学也离不开对教材内容弥补、拓展和深化的有效史料,因此本课例强调对多种类型史料的分析处理,并且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思想主张。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

2.学法:

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

3.教具:

黑板、多媒体、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

教师:同学们看着两幅图画,这两幅图画分别展示的是中世纪的圣母画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画像,那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图画,寻找两幅图中圣母的不同。

学生:中世纪的圣母像表情僵硬,西斯廷圣母像表情慈祥。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回答的这样,图一显示的圣母表情庄重肃穆、且动作拘谨严肃,而图二显示的圣母手抱圣子,神情温柔细腻,体现母爱,充满着人性的光辉。那为什么中世纪的圣母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这种反差的后面反映出了什么呢?那带着这些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第八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学习。

一、文艺复习

教师:这是一场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从14世纪中叶一直延续至17世纪初,大致对应我国的明朝时期。之所以称为“文艺复兴”,在于这期间的学者认为自己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这个新的时代将越过中世纪,直接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也将迎来再生,复兴即再生之意。

[PPT展示]:同学们结合图片,归纳文艺复兴的背景。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2)

1、背景

(1)地点:意大利佛罗伦萨(2)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3)文化基础: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深厚(4)阶级支持:新兴贵族、资产阶级的扶持

(5)中坚力量: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聚集

2、内容

(1)代表人物

[PPT展示]:同学们结合图片,归纳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3)

①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②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2)核心思想

[PPT展示]:同学们结合图片,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4)

人文主义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体现了资产阶级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扩展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5)

[PPT展示]:同学们结合图片,归纳文艺复兴运动扩展的地区。

学生: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3、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①在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③促进了日常行为方式文明化;

④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思想,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和世界。

【概念阐释】

中世纪:通常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 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止的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复兴”的原意为“再生”。文艺复兴时期的部分意大利学者认为自己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这个新的时代将越过中世纪,直接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知识归纳】

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或地位

文学

但丁

《神曲》

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恨

彼特拉克

《歌集》

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薄伽丘

《十日谈》

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禁欲思想,宣扬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等

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艺术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米开朗琪罗

《大卫》

雕像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精神气质

拉斐尔

《西斯延圣母》

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

【材料探究】

材料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及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学生:含义: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基督教文化;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二、宗教改革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6)

教师:同学们看PPT上展示的这一幅图。我们先来观察这幅图,在图的左边老师把一个人圈了出来,这是谁呢?对,这位衣着华丽、手持权杖的人就是教皇利奥十世。那右边这位呢?对,右边这位身着朴素、正在演说的人就是我们今天第二目内容的主角——马丁路德。

从图画中我们也能看出,两个人正在辩论,那老师在这里有几个疑问——“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辩论?他们正在辩论着些什么?他们这样辩论有什么影响呢?”那带着这三个疑问,我们开始今天宗教改革的学习。

1、背景:

[PPT展示]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7)

教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名为“德国是教皇的奶牛”的漫画,在漫画中,牛象征着谁?对,就是德国,那这个挤奶的人象征着谁?对,就是教皇。那为什么原先这么壮的牛最后会变得如此的瘦弱?

学生: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对德意志的压榨沉重,要求改革教会愿望强烈

2、序幕及主张

教师:同学们结合教材归纳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及马丁路德改革的主张。

学生:序幕:1517年,罗马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主张: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因信称义”)② 圣经至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③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④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教随国定

3、实质及影响

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

影响:①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②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思想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知识拓展]

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8)

[问题思考]

有人说,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有很大的进步,表现为它将“人文精神”进一步弘扬。你如何理解 ?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教皇不得再批准教团,甚至必须奉命废除若干和减少它们的数目……因为这些仪式容易使人为它们而生活,而不注意信仰。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材料二: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 ——【德】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三: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教师:依据材料归纳马丁•路德的主张。

学生: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因信称义;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教廷在中世纪建立起了一整套有利于自身地位的理论,那这些理论是怎样一个个击破的呢?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从接下去的“近代科学的兴起”这一目内容中寻找答案。

1、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兴起:16-17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2、概况

首先,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这两幅图反映的是什么吗?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9)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0)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 图一显示的是中世纪教廷所主张的“地心说”,而图二中有一位人像,这个人就是哥白尼,哥白尼提倡什么说啊?对,就是“日心说”。那接下来我们走进近代科学的兴起,看看近代科学是怎样一步步将教会的错误、虚伪学说一个个击破的。

教师:我们说随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例如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意味着重视现世,重视发挥人的创造力,重视探索,重视实验科学。所以在文艺复兴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在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掀起了一场“科学革命”。那这场“科学革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两则材料具体了解一下。

材料一: 现象引导天文学家。 ——哥白尼

材料二: 他(哥白尼)描写这次观察的情况说:“随着帆船的远去,那个闪光的物体逐渐降落,最后完全隐没,就像太阳下山一样。”他得出一个结论“就连海面也是圆形的”。

学生:从第一则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科学革命注重从现象到结论的一般过程。其次,第二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哥白尼发现“地球是圆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一般顺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科学革命的内容。

教师总结: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3、成就

人物

成就

备注

哥白尼(波兰)

提出“日心说”

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牛顿(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

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布鲁诺(意大利)

坚定维护“日心说”

被罗马教廷宣称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

伽利略(意大利)

利用天文观测证实“日心说”

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

4、意义和影响

教师:科学革命用事实证明了教廷理论的错误,但是由于教廷势力过于强大,一代代的科学家们奋勇前进,甚至放弃了自身生命。

例如课本第49页历史纵横所描述的那样,布鲁诺因为捍卫“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也因为证实哥白尼学说而被判处终身监禁。而从这些人前仆后继的精神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科学革命的意义所在。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推动了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过渡语]资产阶级在经过科学革命后,彻底的消灭了教廷的威胁。现在教廷的威胁消灭了,世俗的统治权就交给了国王,而资产阶级若想发展自身阶级利益,就必须要通过国王的批准,但国王只认可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那在这一次,资产阶级是怎样来处理与王权之间的矛盾的呢?对!就是通过启蒙运动。

四、启蒙运动

1、背景

首先,我们先来探究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阅读两则材料,归纳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阅读两则材料,归纳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17、18世纪西欧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这个“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

材料二: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武器,因为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

——吴齐本《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学生: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思想: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知道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掀起启蒙运动的根本原因,其次,科学革命也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

2、内容

我们先来了解启蒙运动有什么特点。大家阅读课本,进行填表归纳一下。

运动过程

17世纪,英国出现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扩散至欧洲全境与北美。

代表人物

伏尔泰(英国);孟德斯鸠(法国);卢梭(法国)

思想武器

理性主义

斗争矛头

封建专制制度(王权)及天主教会神权

主要主张

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

[概念阐释]

启蒙运动:“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他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凡事要以人自己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这里涉及了一个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的问题。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3、影响

欧洲: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建立资产阶级。

世界: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思考]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

[史料探究]

材料: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问题: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

【课堂检测】

1、 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这表明文艺复兴的重要特征是(  )

A.宽容的心态 B.人性的复苏

C.高雅的追求 D.理性的崇拜

答案:B

思路解析:材料中“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是因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思想束缚、压抑人性。“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说明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充分追求并展示美,是人性复苏的体现,B项正确。宽容的心态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高雅的追求只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C项;理性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D项。

2、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开始打破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束缚 D.直接推动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答案:B

思路解析:从材料中的“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来看,这一做法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的做法是为了否定教会权威,不是弱化宗教信仰,排除A项;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打破人们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不是打破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束缚,排除C项;D项“直接推动”说法错误,马丁·路德的做法有利于德意志地区的统一,排除。

3、孟德斯鸠认为暴政破坏了整个社会,也违反了人性。他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其“具体办法”是(  )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 C.民主共和 D.自由平等

答案;A

思路解析:据材料“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以此来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故A项正确。社会契约论属于卢梭的思想,主要论述主权在民,不是“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故B项错误;孟德斯鸠也没有民主共和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自由平等同样不符合“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故D项错误。

【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2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