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山阳故城,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新城街道墙南村,是以汉代遗存为主的古城址,地理坐标:北纬35°14′36.98″ ,东经113°16′16.05″ 。

北城墙以北为墙北村。东边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边为新太铁路。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1)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2)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3)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4)

面积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约5000米,城墙大部分高出地面,北城墙长1850米,东城墙长1350米,西城墙长1000米,南城墙仅200米。四边城墙各有1个城门。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5)

布局山阳故城可追溯至商中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赵,后属秦,归于三川郡修武县,成为各路诸侯“跨黄河、越太行、囤粮草”的军事要塞。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心腹大将寇恂驻军于此。当时,山阳故城内有宫殿、道路、生活区、衙署、城隍庙、佛寺、平民区、工业作坊区、军事防御区、墓葬区等。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6)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7)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8)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9)

城墙:现存有东西南北四重城墙。最宽处可达63米、高10余米。比当时汉魏都城洛阳的城墙宽近一倍。系夯土筑成,每层厚100毫米—150毫米。

北城墙长1850米,破坏严重,有断有续;东城墙长1350米;西城墙长1000米,除自然风化外,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墙中间大部分已无痕迹。城墙周长为5000米,有9门(北5门、西2门、东1门、南1门)的痕迹 。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10)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11)

西城墙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12)

夯土层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13)

夯土层

东汉宁城幕府图(汉朝-城池-山阳故城)(14)

古城墙保护

价值:山阳城遗址是东汉末年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被魏文帝曹丕废帝后封“山阳公”的地方。《后汉书》记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以河内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山阳城里住过“皇帝”,并允许刘协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祭祀天地宗庙,并在此居住了14年,死后葬于距山阳城不远的古汉山。山阳城是当时一座重要的城邑。遗 址、墓葬中出土的器物,是当时历史社会的见证,可以通过墓葬的形制、出土器物的不同组合或有文字的器物的出土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社会面貌与社会现象,特别是带有铭文的器物的出土,可以对史书记载进行补充,更正与纠正史书记载的错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