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迁都长安诏书(长安十三朝之东汉献帝长安)(1)

前文介绍了第十一个建都长安的王朝——唐朝【详见:长安十三朝之唐都长安】,接下来继续了解一下第十二个迁都长安的帝王——东汉献帝。本文之所以没有按照中国历史年表的顺序来表述,是因为东汉并非在长安建都,而是迁都,此处特别说明。

西汉末年,这会矛盾激化。王莽取代西汉,建立新朝,新朝改制的失败,加剧了社会危机,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天下纷乱。

公元22年,刘氏宗亲刘秀(东汉开国皇帝)以“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为号,会同刘縯在春陵(湖北枣阳)起兵,与绿林军汇合。

公元23年,刘秀率领绿林军坚守昆阳(河南叶县),绝地反击,以少胜多,大败新莽官军,王莽的主力在昆阳城损失殆尽,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的胜利更具有战略意义。

汉献帝迁都长安诏书(长安十三朝之东汉献帝长安)(2)

公元25年,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在位)登基称帝,仍然以“汉”为国号,定都洛阳,由于都城洛阳位于西汉旧都长安的东方,史称:东汉。

此时的长安城,并不在刘秀的控制范围之内,绿林、赤眉两大起义军发生内耗,长安城数次易主,饱经战火,人口锐减,满目疮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东汉政权尚无足够的精力与之对抗,西汉旧都长安已不适合作为东汉都城了。

汉献帝迁都长安诏书(长安十三朝之东汉献帝长安)(3)

东汉立国一统天下之后,虽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却也是外戚专权、宦官干政。“一个贵族特殊的家庭,和大自然隔离,总不免要走上堕落衰败的命运,此乃以下中国历代王室共有之趋势,而东汉最可示例”。【注:本文黑体字部分引用的内容,均摘自:钱穆先生所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下同】。

汉献帝迁都长安诏书(长安十三朝之东汉献帝长安)(4)

东汉末年,地方诸侯豪强拥兵自重,导致了诸侯军阀混战的局面。公元189年,十常侍之乱,外戚与宦官的争斗越演越烈,东汉权臣董卓以清君侧之名进军洛阳。

董卓进入洛阳之后,控制了汉少帝刘辩,入主朝政,废杀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专权暴政,史称:董卓之乱。

在东汉政治上占有地位的,一面是代表‘王室’的外戚和宦官;另一面则是代表‘政府’的新兴士族,便是当时之所谓‘名士’”。

汉献帝迁都长安诏书(长安十三朝之东汉献帝长安)(5)

公元190年,董卓专权暴政引起的各路诸侯军阀不满,成了众矢之的,各诸侯军阀推举袁绍(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为盟主,西进讨伐董卓,反董声势浩大,对都城洛阳形成威胁,董卓避其锋芒,洗劫洛阳城之后,挟持献帝刘协从洛阳迁都长安。

“汉末割据的枭雄,实际上即是东汉末年之名士。尤著者如袁绍、公孙瓒、刘表诸人”。

汉献帝迁都长安诏书(长安十三朝之东汉献帝长安)(6)

公元196年,东汉权臣曹操西迎汉献帝还都洛阳,不久又迁献帝刘协于许县(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长安作为汉献帝刘协时期的都城,前后历时约七年。

汉献帝迁都长安诏书(长安十三朝之东汉献帝长安)(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