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客户端讯 8月24日至26日,“走进老区看新貌”大型调研采风活动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成功举办。来自中央、省、市媒体组成的采风团先后走进了杞县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水东烈士陵园、穆青纪念馆、沙沃乡杨寨村、杞县铝型材产业园等地进行实地采风,通过了解杞县在革命旧址建设保护、红色记忆永相传以及乡村振兴、城乡面貌取得的新变化,来展现革命老区的发展新面貌。

革命老区焕新颜凝心聚力谋发展(红色精神引领老区旧貌换新颜)(1)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据介绍,杞县是河南省首批14个革命老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驱以杞县、睢县、太康县为中心,创建了水东革命根据地,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周边十多个县区,是革命武装与日伪顽匪对垒的前沿阵地;是冀鲁豫、豫皖苏、鄂豫皖三大革命根据地的边沿,华中与华北联系互通的咽喉。革命战争时期,为守护这片土地,3800余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英雄赞歌,锻造了“敢为人先、信仰坚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艰苦奋斗、视死如归”的水东精神。

在红色革命精神引领下,近年来,杞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指标增速平稳有序、三大攻坚取得关键进展、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大幅提升、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围绕大蒜、铝型材、新材料新能源、粮机装备等优势产业,杞县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并以加快产业振兴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牵引,真正走出了一条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革命老区焕新颜凝心聚力谋发展(红色精神引领老区旧貌换新颜)(2)

走进杞县沙沃乡杨寨村,道路干净整洁,路两侧绿树成荫,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杨寨村采取“企业领建 扶贫产业项目扩建 县派第一书记资金助建 群众自建”的运营模式,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已建成1000多亩的小青菜大棚种植基地,每亩大棚的净利润在1万元以上。“蔬菜大棚变成‘聚宝盆’,‘小青菜’成了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真正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杞县副县长、沙沃乡党委书记崔敏介绍。

柿园乡化寨村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师陀先生的家乡,也是一座红色堡垒村庄。新中国成立前,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革命人物,为我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传承先烈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化寨村一批乡贤发起了“红色化寨 师陀故里”建设工程倡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编写了近10万字的《红色化寨读本》,建起了师陀故居小院,建成了村民娱乐健身广场和红色文化广场。“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带头捐款出力,形成了全村一起努力建设美丽家园的大好局面。”化寨村乡贤王青岭高兴地说。

作为“中国大蒜之乡”的杞县,连续多年大蒜种植面积突破70万亩,因今年大蒜整体长势较好,总产量达100万吨。为做大大蒜产业链条,形成种植、储藏、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杞县引资打造了河南省大蒜及大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云仓2号,以形成国内最大的大蒜交易市场,形成品牌影响力。目前,杞县大蒜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居全国县域第一位,并先后培育了潘安食品、金地农产品、鸿昌蒜业等80多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蒜深加工能力超过20万吨,有大蒜交易市场30多个,贸易企业200多家,大蒜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发展使命。“‘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全县将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一乡一业’格局,大力发展以阳堌、西寨为中心的花生产业,以平城为中心的红薯产业,以宗店、竹林为中心的金银花产业,以柿园、沙沃等为中心的果蔬产业,以阳堌、泥沟等为中心的养殖产业,着力打造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杞县样板’,奋力推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杞县县委书记戴继田说着信心十足。(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