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安日报-中华泰山网

泰山脚下,汶水悠悠。一条横贯泰城东南的水渠,以源源不断的一袭清水,诉说着40余年催人奋进的胜利赞歌,这条水渠便是胜利渠。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岱岳区的胜利渠,眼前的这条水渠曾经豪情激荡、马达轰鸣。1977年秋,泰安人民齐上阵,历时9个多月,建起了这条被誉为泰山脚下“新银河”的胜利渠。远远望去,这项工程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胜利渠渠尾与碧波荡漾的胜利水库相连,谱写出泰安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壮丽诗篇。

泰安新建水利设施(泰山之麓筑银河)(1)

△天颐湖景区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司刚 摄

百里长渠展宏图

“必须把农田基本建设当作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1976年12月,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北京召开,1977年,泰安地委召开常委会,认真讨论研究了在全区迅速普及大寨县问题,决定继续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以治水为重点。当时,各行各业齐动员,再次掀起了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会后,在全区又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县、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规模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进度越来越快。

1977年秋,泰安县水利建设史上一项宏大工程——胜利渠工程开工建设,参加会战的10万劳动大军浩浩荡荡,举红旗、唱战歌,从四面八方涌向工地。很多老一辈的泰安人想起那炮声阵阵、红旗飘飘、车水马龙的会战场面就会激动不已,胜利渠工程总指挥部工程组负责人、岱岳区水利局原局长孙启芳便是其中一位。提及40多年前的工程建设,老人仍历历在目,一边回忆一边向记者娓娓道来。“1977年6月,我开始参与胜利渠的测量工作,那时候天很热,也很艰苦,测量工作从6月底进行到8月初,有时候一天能下好几次雨。”孙启芳回忆说,下雨的时候,大家就把测量仪器盖起来,穿上雨衣,等雨停了再继续测量。

胜利渠的建设需要引牟汶河、瀛汶河、石汶河3条河流的水,测量工作从胜利渠渠首(范镇郑家寨子村东牟汶河)到胜利水库,全长50余公里,工程修到哪里,孙启芳他们就住到哪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技术力量不足,胜利渠及水库工程是一项‘三边’工程,也就是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当问到如何解决技术力量条件时,孙启芳介绍,当时通过挖掘与水利业务相近部门的人才,组成了一支80余人的技术组,把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好后,在总指挥部设工程技术部,在各分指挥部设工程科,大家责任明确,各司其职。

“那时候要手画设计图纸,主要是做纵断面设计,因为地形高低不一,有河流、有公路,所以怎么让胜利渠顺利‘走’过来,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孙启芳一边用手比划示意,一边向记者进行介绍。“当时,我先把地形展现在图上,然后在渠首设计了一个水位,渠首水位是根据牟汶河确定的,再根据水库设计一个水位,一步步进行推算,沿途穿过3条铁路、10条公路、大小27条河流,胜利引水渠纵断面的设计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技术工作。”在孙启芳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有了纵断面设计后,哪里需要修桥、哪里需要修渡槽、哪里需要倒虹吸就清晰明了了,随后可以确定具体建筑物和渠道长度,再计算工程量、工程日和相关材料用量。

泰安新建水利设施(泰山之麓筑银河)(2)

△胜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南留副坝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张芮 摄

2016年,孙启芳重游胜利渠,微风吹起水面的浪花,在太阳照射下,金光闪亮。“那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建设施工的现场,53.87公里长的引水渠,有的摆在地面上,有的藏在地下(暗渠),有的架在空中,就像天上的银河降临在人间。站在坝顶上看着大坝,坝顶又平又直,坝坡平整,像在图纸上的一样好看。”孙启芳回忆着。

“东岳泰山入云端,一条银渠脚下缠。一渠纵贯六河水,一坝横连五道山。”1977年10月22日,胜利渠正式开工,1978年8月,胜利渠建成并投入使用,人们为赞扬胜利渠建成通水写下了这首诗,参与工程建设的泰安人民,按照统一规划,在渠道和水库两条战线上,全面铺开、同时作战,绘就了一幅气吞山河、战天斗地的壮丽画卷。

万众一心大会战

“为彻底解决西部、西南部、南部八九个公社缺水的问题,当时泰安县从东部的牟汶河引水,修建总长50余公里、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的胜利渠,在渠终点修建库容6000万立方米的胜利水库。”胜利水库管理服务中心工程科长黄卫东讲解说。

胜利渠及胜利水库工程的建设,闪耀着水利技术工作者智慧的火光,渗透着泰安人民的汗水。在《胜利水库使我们村脱贫致富》一文中,岱岳区满庄镇南留南村原党总支书记李岱昌写道:“全村789户,3447人,6446亩土地,原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吃粮靠供应、花钱靠贷款、困难靠救济。1978年,水库建成,脱贫的关键问题解决了,我们又引水上山,6000多亩土地全部实现水利化,再加上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农业产量翻着个儿地提高。”

1977年冬至1978年春,全区100多万劳动大军在1600多处工地上同时开工。新泰县缩河造地工程、泰安县东水南调工程、东平县“100华里一条线”工程……在这场新的大会战中,已经不再是一个山头的治理,而是着眼于整个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由县里统一编制规划,打破社队界限,统一调度人力、物力,组织连片会战。

除了胜利渠与胜利水库外,泰安县在粥店、道朗凿通“万米洞”,在化马湾修建1000万立方米的彩山水库;新泰县在治理榆山岭、新兴岭坡地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境内主要河流平阳河、柴汶河、羊流河的全面治理,仅在平阳河工程中就疏挖河道1063万米,修筑石坝2.2万米,缩河造地2000亩,建桥4座。

东平县从1976年冬开始了“60华里一条线”大会战,集中治理大羊、接山、须城、彭集4个公社接合部的偏僻山区4.5亩,1977年冬进行续建配套,“100华里改土治水工程”是东平县最大的一项工程;新汶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着重抓治山改土,1年治理1个岭。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将原来七零八落的2140块、3778亩“三跑田”建设成分层连片、平平展展、整齐美观的685块、4776亩高标准高产稳产田,扩大耕地998亩。

胜利渠畔谱新歌

在连续3年的会战中,泰安人民艰苦奋斗,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3年中,全区共投工日4.67亿个,搬动土石方5.39亿立方米,深翻改土400多万亩,改治河道284条,治理山头287座,治理岭坡185个,治理涝洼地76片,改河造地11.5万亩,打机井2.25万眼;新建扬水站479处,其他水利项目13.2万公顷,发展和改善灌溉面积163万亩,建设高产稳产田153万亩。大干3年,粮食3年增产,平均每年递增10.7%,粮食总产量从1975年的40亿斤,增加到1978年的45.6亿斤,不仅基本解决了全区人民的吃饭问题,还向国家作出很大贡献。

“‘高山出峡谷’,但是胜利水库周围属于低丘陵,所以建设时共设立了5个大坝。现在,胜利水库的作用越来越大,发挥着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和地下补源的作用。”胜利水库管理服务中心工程科长黄卫东告诉记者,胜利水库主要依靠胜利渠引大汶河客水入库,水库及水渠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7.5万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站在胜利水库河畔,胜利水库管理服务中心工程科长黄卫东感慨颇多。“老前辈建设的胜利渠,现在每年的引水量能达到三四千万立方米,周围老百姓的用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且胜利渠能够补源地下水,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现如今,我们一代代的管理者,践行着泰安水利精神,全力做好相关工作,让水库能够达到自身的效益,同时,利用雨洪资源,为下游老百姓在灌溉等方面提供充足的水源。”黄卫东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胜利水库升级蜕变成天颐湖景区,让胜利水库焕发了新的生机,充分发挥着生态水系的作用。现在,天颐湖景区内不仅保留了原胜利水库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的功能,还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旅游度假的圣地,并且能为附近园区企业提供优质、充足的工业用水。将来,胜利渠除继续发挥上述作用外,还将担负起改善泰城景观河道供水的作用,改善泰城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承载力。

春夏之际,泰城大地一片生机盎然,胜利渠畔,花香弥漫在空中,树木郁郁葱葱。如今,站在胜利渠渠尾,置身天颐湖景区之中,眼前是一片绿意盎然,胜利渠中的河水平静流淌,胜利水库中的河水波光粼粼。40多年过去了,一代代的泰安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继承和发扬着奋力拼搏的精神,为了泰安的肥沃土地与美丽山水,开启了新的征程。

(市委党史研究院提供资料)

本文来自【泰安日报-中华泰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