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刘叉简介

唐朝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唐代游侠诗人刘叉)(1)

刘叉是唐代贞元与元和间的一位传奇式游侠诗人,后师从韩愈,是“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其生平不详。《全唐诗》卷395保留他27首诗。其中第24首题为《爱碣山石》,诗曰:“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

前不久,见到一篇《北国旅游——昌黎黄金海岸亮丽的风景线》(佚名,【昌黎黄金海岸旅游网 】2006-2-24 )其云:“到唐朝后期,曾从师韩愈的怪异诗人刘叉在“神岳”碣石留下游踪后,遗有一首《爱碣石山》:“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一语道出了碣石山的绝美而独特的风光。”

继而《神岳古刹水岩寺史话》(作者佚名)亦云:“唐朝后期,晚年离开韩愈以后,云游到碣石山,吟出诗句为‘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的《爱碣石山》的唐朝诗人刘叉,可能曾在这座古寺落脚。”不一而足,董宝瑞先生的《刘叉与〈爱碣石山〉》”一文,又曰:『《爱碣石山》这首诗,很可能是他离开韩愈门下后,云游至今昌黎境内的碣石山时而写,列于所遗全部诗作的第24首。《爱碣石山》诗,极可能是自称”“老叉”的诗人晚年生活、志向的生动写照。刘叉在晚年时,云游北方深山老林,以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自比。他极可能是来首阳山(在卢龙城附近)凭吊夷齐时,到碣石山览胜的。”刘叉在晚年时,云游北方深山老林,以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自比(他专门写有讴歌伯夷、叔齐的诗)。他极可能是来首阳山(在卢龙城附近)凭吊夷齐时,到碣石山览胜的。在《郁郁葱葱的碣石山》文中中进而云:『从刘叉的《爱碣石山》的描写看,巍然屹立在昌黎城北的碣石山在唐朝后期,确实是“何青青”(“青”音jng,“青青”:草木茂盛的样子),是“树木丛生”的。这种郁郁葱葱的山景,给到这里云游的诗人刘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然他就不会直呼“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了。』

刘叉原诗的标题明明是《爱碣山石》,不是《爱碣石山》!不知何故,到了辽西人士的笔下,毫无例外地被改题为《爱碣石山》,尽管一字之颠倒,倒也看出文人学士们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

查刘叉生平的零星记载:

(1)《全唐诗》“刘叉传”云:“刘叉,元和时人。少任侠,因酒杀人,亡命,会赦出,更折节读书,能为歌诗。闻韩愈接天下士,步归之,作《冰柱》、《雪车》二诗。后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遂行,归齐鲁,不知所终。诗一卷。”

(2)《全唐诗话》(宋•龙袤)介绍:“刘叉,节士也。少放肆,为侠行,因酒杀人亡命。会赦,出,更折节读书,能为歌诗。然恃故时所负,不能俯仰贵人。闻韩愈接天下士,步谒之。......後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归齐鲁,不知所终。”

(3)《 唐才子传》(元朝.辛文房):刘叉 ,河朔间人,一节士也。少尚义行侠,傍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従学,能博览,工为歌诗,酷好卢仝、孟郊之体,造语幽蹇,议论多出于正。《冰柱》、《雪车》二篇,含蓄风刺,出二公之右矣。……闻韩吏部接天下贫士,步而归之,出入门馆无间。时韩碑铭独唱,润笔之货盈缶,因持案上金数斤而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其旷达至此。……叉刚直,能面白人短长,其服义则又弥缝若亲属然。后以争语不能下客,去游齐鲁,不知所终。诗二十七篇,今传。”

(4)《全唐诗》“刘叉小传”:“刘叉,元和时人。少任侠,因酒杀人,亡命,会赦出,更折节读书,能为歌诗。闻韩愈接天下士,步归之,作《冰柱》、《雪车》二诗。后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遂行,归齐鲁,不知所终。诗一卷。”

(5)《中国文学史》(作者:袁行霈 罗宗强)云:“刘叉,自称“彭城子”,有自称“老叉”、“野夫”,任侠重义,曾饮酒杀人,后流徙齐鲁,始折节读书,……”

(6)董宝瑞在《刘叉与〈爱碣石山〉》也提供了较多资料:『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新唐书》,及其他史书记载,刘叉为河朔间(今河北省一带)人,青少年时生活在魏州(今大名县一带),“与焦濛、闾泳、田滂辈为伍,任气尚侠,体壮有大力,尝出入市井,杀牛击豕犬,罗网鸟雀”;后“因酒杀人亡命,遇赦出,流居齐鲁,始折节读书”。……他拜韩愈为师后,诗歌创作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所作的《冰柱》、《雪车》两首长诗,高于卢仝、孟郊之上,连作文力求诙奇险奥、艰涩怪癖的“涩体”大师樊宗师也“见为独拜”,可谓名噪一时。在韩愈那里,他依然性耿情直,“能面道人短长”,“其服义,则又弥缝,若亲属然”。他对韩愈常给达官显贵撰写碑铭极为不满。后来,他“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案上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归游齐鲁,不知所终”。』

《郁郁葱葱的碣石山》(董宝瑞2006-06-16)也说:“吟出《爱碣石山》的刘叉,在唐代众多诗人中占有一席之地,《新唐书》有其传……后因酒杀人亡命,遇赦出,流居齐鲁,始折节读书。”

综上所述可知刘叉的履历之梗概:

(1)刘叉青少年时生活在魏州(今大名县一带),任气尚侠,因酒杀人亡命;

(2)刘叉在青中年时,“遇赦出,流居齐鲁,始折节读书”。齐鲁成了他的故乡。

(3)中晚年时期,“归游齐鲁,不知所终。”即回到齐鲁后再也没人知道他的具体行踪。

那么,刘叉的《爱碣山石》一诗写于何时?

笔者认为刘叉的《爱碣山石》一诗必定是写于“归游齐鲁,不知所终”之前。如果是写于“归齐鲁,不知所终”之后,其前提:必须有人已经知其行踪,知其所作、传抄其诗文,其诗篇才有可能被编入《全唐诗》。这就无疑证明“归齐鲁”后,尚有人知其行踪。与史籍中的“归游齐鲁,不知所终”的“断档”相矛盾。因此,《爱碣山石》写于“归齐鲁”之前是毋庸置疑的。现代的某些人士说什么:刘叉“唐朝后期,晚年离开韩愈以后,云游到碣石山,吟出诗句” 或“刘叉在晚年时,云游北方深山老林,以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自比(他专门写有讴歌伯夷、叔齐的诗)。他极可能是来首阳山(在卢龙城附近)凭吊夷齐时,到碣石山览胜的。”更有什么『从刘叉的《爱碣石山》的描写看,巍然屹立在昌黎城北的碣石山在唐朝后期,确实是“何青青”(“青”音jng,“青青”:草木茂盛的样子),是“树木丛生”的。这种郁郁葱葱的山景,给到这里云游的诗人刘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然他就不会直呼“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了』。纯属毫无根据的主观想象。

刘叉青少年“遇赦,流居齐鲁,始折节读书”,后“归游齐鲁,不知所终”。其诗《爱碣山石》是否写的实景,还是写给其诗友“碣石山人”贾岛的应酬诗有待考证。

唐朝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唐代游侠诗人刘叉)(2)

刘叉

试问,对一个“归齐鲁,不知所终”的人,毫无根据地、煞有介事地、活龙活现地去说他到某处“云游”,在某岳“留下行踪”,在某山“览胜”,到某山“凭吊”,在某寺“落脚”,赋“爱碣石山”诗,某处山寺又给“老叉”“留下深刻印象”……等等,等等,何据之有?用心何在?自欺?欺人?不得而知。这大概就是“论证碣石的正确心态”“ 做学问最好老实点”具体表现。(刘玉文/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