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研学旅行与传统旅游的区别(老温侃旅游研学)(1)

论述研学旅行与传统旅游的区别(老温侃旅游研学)(2)

作为新兴事物,研学旅游到底是什么?是研学 ?还是旅游 ?我觉得,发展研学旅游,这也是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大问题。

上个周,我作为教育和旅游的媒体人,受同事之邀参加了本报在日照举行的山东省第四届中小学研学旅行论坛,并以“研学游是什么?”为题,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做课件的时候,我还想,这个问题会不会太low了?

但实际上,在论坛现场,与会的专家们基本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研学旅行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做?等等。说明大家对于研学旅行本身,还是有不同的理解。

研学旅行是旅游 吗?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优秀教研员郑会战老师认为,研学课程不是旅游 ,而是学校课程的延伸,是达成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那么研学旅行是不是就是研学 了?显然也不能这么说,试想一下,如果研学旅行成了换场学习和超前学习,不就是给孩子们换了个课堂而已,那旅行的意义又在哪里?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行是这样定义的: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该规范从服务、人员、产品、基地、安全等各个环节对研学旅行服务流程进行了规定。

从旅游的角度,研学旅游其实是一个专项旅游产品,只不过在产品特点、接待服务等方面,更加注重研学特色、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特点。例如规范提出,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应分别以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研学为主;初中以县情市情、高中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研学旅行产品则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实行修学旅行的国家,修学旅行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最具特色的教育活动,1958年修学旅行纳入日本的学校教育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学游并重,例如要求具有明确目的和预期教育效果,要与平时的学习内容相关联。但也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公平,例如: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态度;指导学生不要扰乱集体秩序;不要对他人造成不便;通过集体行动和共同生活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加,并确保节俭。

因此,对于研学旅行而言,其实学与游、知与行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并重而不可偏废。但从现实的观察来看,至少目前大家对于研学旅行,还是缺乏足够的共识。

教育工作者更容易顾及安全,一刀切地将研学旅行束之高阁,或者倾向于注重旅行中的课程设置,忽视了旅途的快乐;而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旅游景区景点,又往往把研学旅行当成一块肥得流油大蛋糕,一哄而上,过分注重商业效益,而罔顾研学旅行产品本身的适度经济化原则和应有的社会、教育责任。这无疑都是不可取的。

无论是研学旅行的主办方、承办方、供应方来说,首先要真正弄明白修学旅行是什么。这样在组织设计、行程安排等诸多方面,才能更有针对性,例如如何既让孩子增长见闻,又能充分锻炼体格意志;既尊重孩子兴趣、个性和身心特点,又能寓教于乐,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留下美好的记忆;如何规范流程,避免各自为政,让研学旅行步入正确的轨道,实现社会效益、教育效果等的多赢……

中小学是孩子感受世界最敏锐的时期,在我看来,应该把旅途更多地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开身心去感受和体验自然文化之美,因为往往我们精心设计的内容,未必都能吸引他们,而旅途中无意间某一刻,或许会成为影响他们人生的一粒种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温涛)

(壹点号 老温侃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