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七年多时间里,苏唐诗像只迁徙的候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往返北京近80次,在故宫博物院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捕捉光影,积累了3万余张绝美大片。

“仍旧觉得没拍够,一段时间不去就心里痒痒。”苏唐诗笑着说。

我心中的故宫古诗 斜杠中年苏唐诗(1)

2016年冬,苏唐诗在故宫拍摄。受访者供图

年近五十的苏唐诗,身形魁梧、声音洪亮,自称“斜杠中年”。这个在古建筑摄影圈早已颇有名气的河南大汉,其实是商丘市虞城县的一名基层民警。

2006年,为了缓解工作压力,苏唐诗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起初就想发展个业余爱好,”苏唐诗回忆道,“没想到2014年,我拍摄的古建筑照片在一项全国性比赛中获奖,这让我备受鼓舞。”

自那以后,苏唐诗开始在工作之余拍摄中国古建筑,并不断深耕。故宫,自然而然成为他的首选。

“无论历史、文化、艺术还是社会层面,故宫都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苏唐诗一边说着,一边竖起大拇指,“我想把那个威严神秘的紫禁城,拍出属于咱老百姓的温度。”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阴晴雨雪,只要能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挤出时间,苏唐诗就“想去故宫转转”。

每次拍摄,他都会提前拟好详细的计划:这次拍什么题材,用什么角度,如何构图……“好不容易去一次,哪里舍得放过一丁点儿机会?”苏唐诗说,“开馆时第一个冲进去,闭馆时最后一个撤出来,一整天下来,能走两万多步哩!”

我心中的故宫古诗 斜杠中年苏唐诗(2)

这是苏唐诗拍摄的故宫一角。2019年冬,拍摄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受访者供图

故宫雪景,是苏唐诗的“不可错过”。

2019年春节期间,天气预报北京大年初十有降雪。恰逢春运返程高峰期,一心要去拍故宫的苏唐诗,费尽力气才抢到一张站票。本就膝盖不好的他,拎着十几公斤重的摄影器材,站了5个小时去北京,“那一趟,腿都站僵了”。

但在苏唐诗看来,“这根本算不上苦”,能用镜头记录下红墙黄瓦之上大雪纷扬洒落的美景,“一切都值了”。

也总有一些令人惊喜的际遇发生。

有一次,已经接近闭馆时间,故宫突然下起暴雨,太和殿上方的天空恰好被堆积的云层一分为二,一半蓝天白云,一半乌云密布。

“这么难得一遇的场景,不拍完我肯定不愿意走啊!”说起来,苏唐诗仍旧有些不好意思,“只能厚着脸皮,一边跟工作人员‘死缠烂打’,一边不停咔嚓”。而那天的照片,也成为苏唐诗的代表作之一,令人惊艳。

我心中的故宫古诗 斜杠中年苏唐诗(3)

苏唐诗摄影作品:《风云紫禁城》组照之一。2016年夏,拍摄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受访者供图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数年。

因为热爱,所以常拍常新。

在苏唐诗的镜头里,春天的故宫落英缤纷,夏天的故宫风移影动,秋天的故宫优雅深邃,冬天的故宫浪漫静美,但始终有一个共同点:褪去了往日的高傲威严,充满着恰到好处的平和与温柔。

我心中的故宫古诗 斜杠中年苏唐诗(4)

苏唐诗摄影作品:《温度》。2018年秋,拍摄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受访者供图

这些独具意趣的理解和表达,引起了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的共鸣。

“我被眼前这些有关故宫的照片所打动,”2019年,苏唐诗的摄影作品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出版,单霁翔专门为其写序,“感谢他用普通的摄影器材,踩着普通观众的脚印,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示出这样一座属于人民的故宫博物院。”

“六百岁的故宫,像你我一样,是有生命的。”苏唐诗不止一次表示,想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聚焦中国古建筑之美,及其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止故宫,从开封山陕甘会馆、应县木塔,到天津独乐寺、苏州园林……多年下来,苏唐诗已经探访了全国各地200多处古建筑。

我心中的故宫古诗 斜杠中年苏唐诗(5)

2021年11月16日,苏唐诗在商丘古城采风。新华社记者任卓如摄

在不断精进拍摄技巧的同时,苏唐诗也在持续学习古建筑相关历史和理论知识。时不时地,他还会联系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老师进行探讨,由追求摄影之“术”,到感悟文化之“道”。

“我想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做变化的记录者、故事的讲述者、文化的传播者。”苏唐诗期待着,“如果有人通过我的照片,能树立起古建筑保护意识,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采访临近结束,苏唐诗还在为没赶上今年故宫的初雪惋惜不已。“下一场雪落之时,我一定正站在故宫里按着快门。”苏唐诗说。

文字记者:桂娟、袁月明

视频记者:任卓如、袁月明

编辑:李争艳、冷彦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