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送家人回鲁中农村,没进村就发现村口新建的埋在地下的建筑,地面四个旋转排风装置,还有树立一旁的警示牌:严禁烟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代田庄建在哪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田庄建在哪里(苏庄初录之消失的)

古代田庄建在哪里

春节前,送家人回鲁中农村,没进村就发现村口新建的埋在地下的建筑,地面四个旋转排风装置,还有树立一旁的警示牌:严禁烟火!

问同车的父母。父亲告诉我,这是附近几个村的化粪池。屎都有专门存放的地方了,进步进步,文明文明。

也就几年前,屎在村里一直还都是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它是绿肥。当然,这个“屎”不仅仅是指人的排泄物,更多还是苏庄人当时普遍养殖的猪、牛、羊的粪便。

当时,土地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比现在金贵,多加点绿肥,就可以少用工业化肥,既节省成本,还利于土地恢复。苏庄家家户户养猪,猪粪就时堆在猪圈的低洼处,每年还要专门拉几车好土扔到里面,既防止猪圈潮湿,又可以多出粪。春节后,农忙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出粪,把在猪圈里堆了一年的粪便,通过院墙上专门留置的口子扔到院外,在大街小巷形成一个个黑乎乎的粪堆,然后再行转运到田里。

家里牲畜养得少,来年的绿肥不够,那么冬天开始就要想方设法比学赶超了。冬天苏庄干冷的早晨,两类人起得最早,一是敲梆子卖豆腐之类的小生意人,再就是手持粪叉、肩背粪篓在犄角旮旯找寻的“拾粪人”。当然起得早并不是为了捡“热乎”,但起晚了确实连屎都找不到。就这样人留在外面的“野屎”、家狗散落的粪便就被勤快的苏庄人重新带回了田里,成为滋养庄稼成长的营养。

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等你感受到了,才开始有了感慨。务工收入成为主要来源,土地变得不值钱,养猪这一最大的副业变成几个人集中养殖的主业。于是春节后,你在村里再也不容易见到曾经司空见惯的粪堆。响应“村容整洁”的农村“旱厕改革”,家家户户在院外埋下政府免费分发的黑色塑料化粪池,“屎”从体内排出便再也不见踪影。已经逐渐年长的“拾粪人”待在家里,细数外出务工的儿孙还有几时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