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意思啊,真没意思。”
刚看完《王牌对王牌》的朋友如实说。
该怎么形容新一季的《王牌对王牌》呢?有惊喜但槽点也多,广告多+烂情怀+瞎剪辑构成了它的三宗罪。
为了凸显节目的文化属性,王牌第一期围绕“宋韵之美”展开,让嘉宾们都穿上宋人服饰猜词吟诗。
节目组还特意请学者过来“点睛”,给明星们实打实地上了一课。
设定不错,奈何嘉宾太拉胯!
关晓彤化名“关清照”,看起来“对答如流”,实际上却是对着提词器念。
硬凹学霸人设也是大可不必哈。
有“学霸”就会有“学渣”,被逼到节节败退的杨迪自然就成了笑果之一。
但如果每期节目都让杨迪扮演loser,那就不太好笑了吧……
另外,华晨宇这个人设的存在本身就有问题。
现实中他和张碧晨因为“有个孩子”的事被戏谑,到了节目里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咬文嚼字、浑身书卷气的宋朝文人。
欺负观众不上网?
新人宋亚轩的加盟可以理解,毕竟要奶新人,节目也需要年轻流量的加持。
但这些期节目看下来,宋亚轩的定位实在让人摸不透,说搞笑也不搞笑,说花瓶也非纯花瓶。
反倒是打开弹幕后一波波的“giegie最棒”,让人深感下头……
以往《王牌对王牌》都会用沈腾+贾玲这套组合拳赚播放量。但这几期下来,观众发现他俩明显心不在焉。
公开玩手机也是佛了▽▽▽
如此说来,也就刘涛做游戏的时候还算搞笑,好歹贡献了几个热搜不是?
不止嘉宾状态不对,《王牌对王牌》的广告插入量也让人无语。
在第一期节目中,节目组居然插播了7条广告共10遍。有时嘉宾说着说着就开始打广告了,气到让人想砸电视!
其实前几季也有类似问题。
嘉宾答题答得好好的,观众也正看得正入神,这时节目突然来了一句“在线教育xx课堂脑力PK时刻”。
我们能理解王牌想快速吸金的心思,但可不可以别那么频繁,否则为什么我们不干脆去看广告?
或者你干脆改名叫《广告对广告》……
从第四季到如今,《王牌对王牌》的游戏一直都是什么你演我猜、传声筒,顶多就是添个文化外衣,其内核本质不变。
就像这次,沈腾依旧在台上卖力比划暗示嘉宾,只不过导演组把题目换成了有文化的成语罢了。
这种循规蹈矩式风格,连贾玲都忍不住吐槽。
还有腾哥▽▽▽
被用烂了的“情怀杀”也是王牌屡受吐槽的重要原因。
细数数,这些年来登上《王牌对王牌》的剧组有《还珠格格》《武林外传》《铁齿铜牙纪晓岚》《欢天喜地七仙女》等等。
我们固然会因为“晴儿拜见老佛爷”的片段而大受感动。
但若总搞“大乱炖”,厌烦也是有的。
就拿蔡少芬来说吧,光她一个人就先后3次登上王牌,还都是因为同一个角色。
没错,就是《甄嬛传》里的宜修皇后▽▽▽
不止《王牌对王牌》,从前堪称宝藏综艺的明侦也走了下坡路。
《明星大侦探》第七季开播,原名改为《大侦探》。
虽然节目组刻意请来戚薇、杨蓉、张若昀他们来添热度,让老粉满意。
但撒贝宁的缺席,还是使综艺效果淡了许多。
看起来没撒,但又处处都是撒。
《大侦探》第一期请来了杨蓉,撒贝宁发短信说要投杨蓉一票。
何炅明里暗里各种艾特“哒哒”。
这个“撒七”也是暗示的很明显了▽▽▽
没了撒贝宁,何炅就少了一个控场小能手,王鸥也没了能和她吵架battle的贫嘴精。
所以当何炅卖力搞笑时,其他嘉宾的反应就很真实了▽▽▽
正因为“双北”不复昨日,何炅连车都开不动了,顶多跟大张伟、张若昀他们耍耍贫嘴,主题也升华不上去。
遥想当初,在撒贝宁、何炅的带动下,明侦创造了多少开车名场面。
除了可以随时开车,他们还能在案件中为民普法,从根本上提高节目内涵。
当然,本季《大侦探》也加了一个《大侦探合议庭》,却总有股强行灌输的意味。
想想这些年国内出了多少精品综艺,但它们却无一例外地逃不过“一季比一季烂”的魔咒。
《极限挑战》播到第六季俨然成了《汉化挑战》,各种抄袭实锤层出不穷。
不过导演的这番话,却大有“I don't care”的意思▽▽▽
跑男作为综艺界常青树,如今也逐渐走向冷门。
如果说游戏类综艺容易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的话,那慢综艺《向往的生活》又该怎么解释?
本是主打悠闲治愈的《向往的生活》,后来竟演变成了剧宣平台,各路神仙都来这刷存在感。
问题是有时连黄磊都不认识这些飞行嘉宾,那尴尬劲儿都能抠出一套三室一厅了。
事实上我们不是没有好综艺,也完全可以做到“季季鲜”,《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就是例子。
但比起这些个例,掏光内核陷入综艺死循环的节目才是大多数。
那究竟怎样才能走出死循环?
是买他国节目套本国剧情,还是边走边创新?这一点,观众最有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