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播出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峰。
剧中,他是一个活雷锋,一个被所有人都夸赞的好人。
他把上大学的机会拱手让人,放弃了大好前程;
他把别人修不好的名贵手表,花一夜时间修好;
吃水饺的时候,他把完整的饺子给别人,自己挑烂水饺吃。
他甚至帮别人赶猪。
他做了太多分外的事。
就这样的活雷锋,在出了事之后,整个文工团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
他在文工团为他人辛苦付出,最后却是过得最差最苦的一个。
为什么?
因为刘峰是一个烂好人,面对不公和无理要求,选择没有底线的隐忍和宽容,为的就是不让别人失望,保持自己的好人形象,其实就是自私和愚昧。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里,有一个和刘峰一样的老好人。他不会拒绝别人,更不会爱自己。
面对不公,他选择隐忍;面对伤害,他选择宽容,一生都不敢为自己而活。
他叫哈桑,是富家公子阿米尔的仆人阿里之子。
表面上,他是奴仆,实则为阿米尔少爷同父异母的兄弟。
就这样一对兄弟,性格却是天壤之别。
少年的玩伴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
主人公阿米尔的父亲不仅富有,还乐善好施,交游广阔,在当地很有声望。
有一次,他玷污了仆人阿里的妻子,导致她怀孕生下哈桑。
因为阿里不能生育,所以他很肯定地知道哈桑就是自己的儿子。但怕事情败露名誉尽毁,他始终不敢面对现实,只能以另外一种方式默默守护他。
阿米尔和阿里的儿子哈桑一起出生,共同吃一位奶妈的母乳长大,彼此感情很深。
哈桑把少爷当成亲人、上帝供奉,唯命是从。
他处处维护阿米尔,只要能让少爷高兴,他什么都愿意做。
他善良,不计较得失,安分守己;老爷收留他全家,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少爷在他眼中,亦师亦友亦兄弟。
他崇拜少爷会写小说,羡慕他有个富有且有声望的父亲,羡慕他的普什图人的身份……
少爷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神圣的,少爷的话就是使命,少爷的心情好比他的心情重要,少爷的命比他的命重要。
他有度人的慈悲,却不懂得如何疼爱自己。
忠实的仆人
阿米尔却从来没有把哈桑当朋友,更没把他当兄弟。
虽然他不想承认,但在他眼里,哈桑就是卑贱仆人的儿子,是哈拉扎人,低人一等,永远不能和他平起平坐的。
他们一起恶作剧,用镜子的碎片把阳光反照进邻居的,惹得他们很恼火;
他让哈桑将胡桃射向邻家那独眼的德国牧羊犬;
他每写好一篇自我感觉不错的小说,无论是夜里几点,都会把哈桑叫醒,念给他听;
……
到最后,所有的恶作剧后果都是哈桑站出来承担,阿米尔却理所当然地躲到背后。
每次追风筝比赛,都是哈桑这个运动健将追到最后掉落的风筝。明明是冠军,却把追到的风筝让给阿米尔,让他回去向老爷邀功。
以哈桑这样的性格,如果阿米尔看上了他的妻子,估计他也会把妻子拱手相让。
哈桑是一个善良的懦弱之人,但他的懦弱只针对阿米尔。面对敌人,他又是勇敢的。
他们被当地恶霸欺负时,阿米尔畏惧对方的实力,战战兢兢不敢说话,反而是哈桑,冒着被打的危险挺身而出。
在阿米尔眼里,哈桑只是他寂寞时的玩伴,是他遇到困难时的垫脚石,是一个随时随地可以为他牺牲的仆人。
哈桑却察觉不出这一切。对少爷,他选择一味地牺牲,淡泊一切。
他不知道,这是愚忠。
米列曾说过:"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觉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
所有的功劳都是阿米尔的,他永远站在耀眼的地方接受别人的赞扬,永远是光鲜亮丽的少爷,父亲眼中的好儿子。
也许他父亲永远都不知道,他有这样一个不敢承担,做错事喜欢推诿的儿子。
从这一点看,他多么像自己的父亲:偷了别人的妻子,让她怀孕,却不敢承担后果,不敢认哈桑这个儿子。
他也是一个偷窃者,偷盗哈桑的劳动成果。把所有的灾难都留给别人承担。
哈桑的善良没有了底线,他给了阿米尔一次又一次伤害自己的机会。
很多时候,他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好,嫉妒哈桑先天条件比他优秀,能轻易获得父亲的称赞。
有时候,他很希望哈桑离开父亲的视线。
然而父亲,每次都极力反对他有这种想法。
在一次风筝比赛中,为了追最后那只断线的风筝,让阿米尔赢得这场比赛,他在暮色中只身跑到偏僻的地方。
也是在这里,他被阿塞夫性侵。
“阿塞夫在哈桑身后跪倒,双手放在哈桑的臀部,把他光光的屁股抬起。他一手伸在哈桑背上,另外一只手去解开自己的皮带。他脱下牛仔裤,脱掉内裤。他在哈桑身后摆好位置。哈桑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呻吟。他稍稍转过头,我瞥见他的脸庞,那逆来顺受的神情。之前我也见过这种神色,这种羔羊的神色。”
这一段细节描写刺痛了我。描写得如此详细,想必作者一定在旁边挣扎了很久,最后不忍直视才跑开。
阿米尔的自私很好地保护了自己。
他就站在旁边,眼睁睁看着哈桑被侮辱,却不敢站出来帮他,哪怕去叫个帮手,也能阻止这场伤害。
关键时刻,他选择逃走,装作若无其事。
哈桑,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心理和生理都未发育成熟,从小又过得多灾多难,他做错了什么?生活怎么可以这样对他?
错就错在,他不该一味愚忠。
这只是一次风筝比赛,他把抢到手的风筝给阿塞夫又如何?最后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
他却坚决不给,只是为了能让少爷赢得这次比赛。
为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
这次性侵,成了哈桑心里最大的痛。虽然隐藏得很好,却性情大变,沉默寡言。
阿米尔因为目睹整个过程,从此心里有了梗。
羞愤、自责,让他无法面对哈桑。
最后决定,设计陷害哈桑,指责他盗窃自己的生日礼物,从而让父亲把他们父子赶出家门。
此时哈桑,明知道是诬陷,却又一次选择隐忍,假装承认自己盗窃的事实。
阿米尔的所做所为印证了那句话:哪怕不当那个好人,都能活得比现在好。
哈桑的心太软,总是很快遗忘别人的欺骗,遗忘自己的委屈;
总是那么快原谅别人的错误,原谅一切的背叛。
离家后的凄凉人生,为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做铺垫
阿米尔利用他的心软,一次次把他的自尊踩在脚下。
故事的结局,阿米尔和父亲移居美国,娶了一位可爱的妻子,过着安逸的生活。
哈桑的父亲因踩到地雷而死。他和妻子因为都是哈拉扎人,受塔利班陷害,最后被开枪打死,儿子被送进孤儿院。
他在被诬陷偷盗时,老爷曾极力挽留,希望他能留在身边,他却选择离开,只为了让阿米尔高兴。
老爷知道哈桑就是自己的儿子,竭尽所能对他好。所以,哈桑如果继续留在他身边,也会跟着一起移居美国,不用在在那个乱世艰难生存。
哈桑因为过于善良,为他人着想,葬送了自己和孩子的前程,且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为什么不活得任性一点呢?
这本书里,虽然作者倾向于自我忏悔,但掩盖不了他的自私和冷漠。
书中对他父亲的高大形象塑造和内心忏悔有大量细节描写,虽然语言诚恳,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哈桑的伤害有多深,也更加说明了哈桑的善良是多么愚昧。
在管别人的事之前,他没有先爱自己,先管好自己。
他的善良泛滥,让全世界都动容,却不被珍惜。
哈桑是个烂好人,烂好人的结果是: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去世后儿子被送到孤儿院。
古人云,以德报怨。若是如此,何以报德?
做人过于善良,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我们选择宽容,不代表就要忍受每一次的侮辱;
选择了淡泊,不代表就一定懦弱。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不妨给自己多留一些原则和底线,
既能真诚地付出,也能理性地舍弃;
既有度人的慈悲,也有拒绝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