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属于建筑还是设计艺术(成考艺术概论悉尼歌剧院)(1)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悉尼市班尼朗岛上的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 由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设计于1957年,建成于1973年。设计者根据班 尼朗岛三面临海、南面与陆地相连的地理特点,在歌剧院的上方设计了三 组薄壳屋顶,使整座建筑物不仅具有东、西、南、北四个立面造型,还获 得了从上往下看的第五个立面的造型效果。整个建筑可同时容纳7000人, 歌剧院座席1500余个,音乐厅座席2600余个,并有面积达440平方米的 大舞台,气势恢宏。悉尼歌剧院寓意深邃的奇异造型,吸引了千千万万的 旅游者,成为后现代建筑最成功的作品之-。

前面讲到,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与技术 精神文化水平。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只有建筑艺术与物质生产和技术条件 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审美功能总是随着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的改变而发 生变化。

悉尼歌剧院属于建筑还是设计艺术(成考艺术概论悉尼歌剧院)(2)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建筑师们遵循的规律。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三原则中的“美观”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 位,正如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所讲,“建筑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

西方建筑史上,从古希腊的石砌神庙和纪念性建筑,体积庞大,雄 伟壮观(如公元前5世纪建造的雅典卫城):到欧洲中世纪盛行的哥特式 建筑,以垂直高耸的尖塔为象征(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德国的科隆大 教堂):再到17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巴洛克式建筑,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罗马城的圣 彼得大教堂);以及18世纪在法国 流行的洛克可式建筑,纤细轻佻、华丽精致(如路易十五时期的巴黎苏俾 士府邸);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等 几位建筑大师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包豪斯学派,标志着现代建筑的开始。现 代建筑的基本美学思想是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 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同时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 点。”[21所谓“包豪斯”原来是1919年德国魏玛市创办的一所建筑及产品 设计学校,它的创始人就是著名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应当指出,包豪斯学 派在建筑设计,乃至整个现代设计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二战前后,包豪 斯学派的许多重要成员流亡到美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设计业的发展。

但是,以钢筋水泥为建筑材料的现代建筑,在20世纪下半叶越来越多 遭到人们的批评,包豪斯学派的历史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后现代主义曾 指责现代主义机械呆板、缺乏人情味,等等,这些不能不说是来源于包豪 斯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现代建筑学派与后现代建筑学派越来越倾向于多元 化风格。其中,由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等人大力提倡的“有机建筑”理论,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机建筑”理论主张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注重 人和环境的融合,认为建筑物应当属于周围的自然环境,就像植物从它 所在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一样。 位于美国匹茨堡市的流水别墅,就是 是赖特设计的享誉世界的一个“有机建筑”典范。

悉尼歌剧院属于建筑还是设计艺术(成考艺术概论悉尼歌剧院)(3)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同样堪称“有机建筑”或环境艺术的一个杰 作。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远看像帆船,近看像贝壳,从上往下看又像是荷花,还有人说像展翅欲飞的白鹤,但是不管怎样,它们都和水有关。因而,悉尼歌剧院的确是同一周 围绕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建筑”,它巧妙地利用了环境,使建筑成为生态 环境的艺术。

悉尼歌剧院来之不易,1957年澳大利亚向全世界征求设计方案,从 世界各国建筑师那里征集到两百多个方案。为了显示公平,澳大利亚政府 专门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家沙里宁等人组成评委会进行评选。沙里宁乘飞机 延误未能赶上初评,等他来时初评工作已告结束并挑选出10件作品供他 选择。但是,沙里宁一个作品也看不上,反而从被淘汰的一大堆作品中, 挑出了丹麦建筑师伍重的设计方案。因为沙里宁本人也是一位积极倡导“有机建筑”的设计师,他本人设计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犹如一 只大鸟,同样是一个享有盛誉的“有机建筑”精品。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在施工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从开始设计到剧院 落成,历时16年(1957- 1973), 耗费的投资超过原估价的14倍(十多 亿美元),但它毕竟成了一座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成为悉尼市甚至整个 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建筑不仅有东、南、西、北四个漂亮的立面, 甚至还有一个漂亮的空中立面。今天,飞赴悉尼的飞机都可以从上往下看到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