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基础课程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给数学打call,《教师报》头条号2019暑期特别策划“i数学”,诚邀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可择以下话题谈观点、述经历、讲方法:您是如何看待数学这门课程的?数学给您的人生影响是什么?您觉得如何才能学好/教好数学?数学老师该具有什么气场(或特质)?哪一位数学老师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者:田翠翠(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中心校数学老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那么,怎样的组织引导参与才是一堂好的数学课呢?我认为,以下六点基本构成了一堂好课。

新课标下的数学老师应该怎么做(一位农村学校数学老师眼中的)(1)

田翠翠在作课

导入快而有趣

“导入快”体现为不拖泥带水,不耽搁课堂有效时间。另外,导入不仅要快,更要有趣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常见的导入方法有:游戏导入法,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轻松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问题导入法,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故事情境导入法,能够让学生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复习导入法,架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为新课做好铺垫。

各个导入方法之间常常互相融合使用,但是不论那种导入方法,都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导向。

我以著名数学老师吴正宪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

师:八月十五吃什么?

生:月饼。

师:吃月饼也是有学问的。妈妈买来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块?请用掌声表示。

(学生都拍了两下手)

师: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预备开始——(师生一起拍一下)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是……

(学生有用手指点一下手掌的,也有拍到一半停下来的 ……)

师:谁愿意到讲台上来表示你心中的“一半”?写字画画都可以。(教师板书“一半”)

这样的导入,寥寥数语既体现了游戏导入(拍手游戏)又体现了问题导入(“一半”怎么表示),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快而有趣体现的淋漓尽致。

重难点突破精而透

一堂课用时最长的部分就是重难点的突破,这个环节一般可以采用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展示,老师引导总结这样的流程。

独立完成,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遇到问题,先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只有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才能落到实处。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带着问题和发现交流的,这样的交流碰撞才会启发智慧,提升能力。

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展示,因为思考角度的不同,一个问题多种策略,或画图,或列式,或列表,或借助计数器等等,好的方法互相学习,错误的思路在辨析中得到补充和纠正,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后是老师引导总结,使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思维,提炼方法,建构模型,点明数学思想。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在这组织引导合作中逐步发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他们才会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

数学课堂结构化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的罗辑思维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明显,这就要求数学课堂应该结构化。所谓结构化就是把复杂多样的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

我以名师许贻亮执教的《速度》为例:

1.导入

2.探究

问题一:时间相同,所跑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问题二: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越少,速度越快。

问题三:时间路程都不一样,谁的速度快?

1.森林中的速度

2.生活中的速度

人的大脑喜欢有秩序的事物,这种结构化的课堂不仅看起来浑然一体,也更容易被学生热爱和接受。

概念讲解可视化

波利亚说: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心理研究表明我们读过的东西可以记住10%,我们听到的东西能够记住20%,亲眼看到同时又听到的东西,可以记住50%。因此让抽象的内容可视化,直观化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策略。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时,顶点,棱,面的概念让学生感觉非常抽象,很多大师采用土豆切长方体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中的顶点、棱和面,学生经过操作自己创造出了顶点、棱、面,手眼并用让抽象的概念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自己跟前。

还有《一分钟有多长》一课,这样的时间概念不容易说清楚,老师就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一分钟的时间。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一分钟能背多少句乘法口诀?一分钟能数多少个字、一分钟能跳多少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

通过可视化,让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数学课堂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展现了数学本质。

数学文化点缀化

数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藏着许多数学思想,数学精神以及数学家无穷的创造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精神。把数学文化适当地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历史的背景下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全貌,体会数学家与问题、困难、危机斗争的历程以及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和精心求证的进取精神,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认为,数学文化可以从新课当中挖掘也可以从练习题中找到。例如《圆的周长》这节课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圆周率的发展过程:轮子是古代人的重要发明,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轮子的普遍使用,人们想到一个问题:一个轮子转一圈可以走多远?转动的距离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最早用测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许多人多次测量后,人们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我国,现存的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魏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得到圆周率的值是3.14。他15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祖冲之的这一成就领先了西方约1000年,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巴黎“发现官”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介绍了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着祖冲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这样的介绍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圆周率发生发展的曲折历史,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数学文化知识犹如我们吃饭的作料,瞬间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滋味更加生动。

数学知识应用化

数学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这样以及怎么用。知道了什么,解决了我们教的内容;知道为什么,解决了学习必要性的问题;而怎么用,体现的是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而有用才能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进而才会有创造的发生。

学完“空间与图形中的图形旋转、对称、平移”之后,可以和生活中的美丽图形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伟大的创作里面其实蕴含的是图形运动的规律。另外,学习了搭配,不仅会搭配衣服,还会搭配早餐,甚至旅行的路线问题也可以用搭配的策略来解决,这样不就把知识学活了吗?

应用是创造的前提,只有把数学知识和应用价值联系起来,才能让数学真正的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综上,新课标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就是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的,只有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


策划/编辑:关中小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