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场合,大声地介绍自己;

在公交车上,对路人说自己敢吃翔;

在商场超市,拦住别人问她是不是刘德华;

在红绿灯前,无视路人的存在,陶醉在自己的手舞足蹈中。

我们以为他们疯了,网友却美其名曰“社交牛逼症”。

盘点那些得了社交牛逼症的人(社交牛逼症来了)(1)

什么是“社交牛逼症”

所谓的“社交牛逼症”,是相对“社交恐惧症”而言,是指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肆无忌惮地与身边的陌生人搭讪,甚至会做出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举动。

亦或者,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类介于“有病”与“正常”的人群。

“社交牛逼症”群体宣扬要敢于突破自我,要敢想敢说敢做,要放下手机,积极地拥抱世界,要融入到社交活动中。从一次次突破中,感受到自己的牛逼之处。

盘点那些得了社交牛逼症的人(社交牛逼症来了)(2)

“社交牛逼症”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

从狭义来说,一个从来都不爱运动的人,突然在一天早晨觉醒了,一口气跑了2公里,坚持一个星期后,居然能够跑到5公里,然后发朋友圈,让那些从不运动的亲朋好友见证一下自己的厉害之处。

从广义来说,“社交牛逼症”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传统观念里“搭讪文化”的缺失。

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有人跑来搭讪。正常人的第一反应是“对方是不是坏人,有什么不轨的企图”。为了“破防”封闭的搭讪文化,“社交牛逼症”由此被发明出来。它是一种与陌生人搭讪的前奏。在与陌生人搭讪前,先表演一个搞笑的行为,在博得对方哈哈一笑,降低对自己的防备心后,再进行深一步的交流。

盘点那些得了社交牛逼症的人(社交牛逼症来了)(3)

“社交牛逼症”的起源

从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时期,中国人长期处在宗族式群居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联结着人与人的社交关系,所以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观念最浓厚。

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看似诺大无比的封建王朝,实际上是一个个宗族组成的陌生社会。

越是陌生的社会,人越是不喜欢出门;人口越是不流动,社会也就越陌生。随着地缘关系逐渐被打破,人口开始慢慢流动,最直接的负面结果是骗子数量急剧增多。

与从小爸妈教育我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如出一辙。

由于被骗多了,人与人的信任逐渐透支干净。慢慢地,有人总结出来越是说话和气,面相慈善,往往越是骗子。

从此,搭讪的路被堵死了。在这种背景下,“社交牛逼症”应运而生。

盘点那些得了社交牛逼症的人(社交牛逼症来了)(4)

“社交牛逼症”被玩坏了

作家伯罗蒙塞尔在《自然之道》有句经典论述,他说“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社交牛逼症”何尝不是如此,一开始是想为“社交恐惧症”破防。

久而久之,沦为无下限的恶搞。比如,初代网红马牛逼。

他能够在人山海海的地铁里,大声高喊“我叫马牛逼,你知道我有多牛逼吗?我敢吃翔,你们谁敢吗?我就敢吃,我每天吃三斤翔,越吃越牛逼”。

盘点那些得了社交牛逼症的人(社交牛逼症来了)(5)

他还敢在前拥后抱的公交车上,当众戳穿“放气”的乘客,好心好意提醒他们“劲别太大了,你别一会儿把一车人嘣出去。”

恕我直言。

“社交牛逼症”不是放飞自我的癫狂,也不是将恶搞包装成“敢于突破自我”的社交方式。

这种咋咋呼呼的社交方式,既影响了他人,也拉低了自己。

真正的“社交牛逼症”是孟子那种“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的自信与豪迈。

从现在来看,笔者越发觉得“社交恐惧症”从诞生之初就是“贬义词”。

哪怕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蹭点流量,在大庭广众下,冷不丁地打扰路人也实在不妥。

过去,形容一个人社交很厉害,大家称他“眼观六路,八面玲珑”。

现在,人的词汇量越来越缩水,干脆直接用“牛逼”来形容。

无论从哪个角度品,笔者都品不出高大上的味道。

盘点那些得了社交牛逼症的人(社交牛逼症来了)(6)

令人费解的是,“社交牛逼症”居然发展成为一个网络热词。后来,笔者稍微想通了一些。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社交牛逼症”,说到底是自媒体内卷所致。

一个人发明出装疯卖傻,取得一定“成就”,赚到一些小钱后,那些聪明的人嗅到此中的奥妙,也摇身一变疯疯癫癫,甚至创造出更疯的举止行为。

你疯,我比你更疯。否则,我是赢不了你的。

所以,我们不要惊讶于那些“社交牛逼症”的网红吃翔的行为,我们要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人表演“金鸡独立”吃翔,甚至倒立吃翔。

有位朋友曾评价对“社交牛逼症”人群的看法说,“羡慕中有一点妒忌,欣赏中有丝丝惧怕”。

作为一个正常人,有必要提醒尚且正常的你,不要对那些“社交牛逼症”的网红投以钦羡的目光。

用郭德纲老师说的一句话,人家吃的就是这碗饭,赚的就是这份钱儿。认真,你就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