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木兰围场乾隆带着大臣们策马奔腾,正在狩猎。突然大内侍卫来报:“皇后娘娘薨了。”

乾隆一听,扭头对十二阿哥说:“永璂,你回去为你皇额娘治丧吧,朕就不回去了。”

永璂领命正要告退,乾隆又叮嘱:“按皇贵妃的规制办就好,不必参照先前孝贤皇后的丧仪。”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堂堂一国之后,为何丧礼只能以贵妃的规制办理?

因为在乾隆眼中,他的皇后只有一位,那就是他的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皇后)。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1)

1 富察氏出身名门,才情俱佳

雍正还是雍亲王时,一日到访李府。

巧遇李荣保9岁的女儿富察氏在书房临字帖,书桌上,四处散着尚未干透墨迹的诗文。雍正看稚嫩的笔迹颇有风骨,便随口问:“小格格最近读些什么书?”

富察氏谈吐大方,对答如流。完了,还提笔写了一首康熙的《古北口》:

断山逾古北,石壁开峻远。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格格可知‘在德不在险’是什么意思?”雍亲王问。

小富察说:“‘在德不在险’出自《史记》。意思是没有德政、没有明政,再厉害的工程也不足为惧。唯有明事理、修德行,才能治理天下。”

这份大气让雍亲王暗自惊讶:此女见识不凡!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2)

所有人都当这只是一次偶遇。不曾想,富察氏的仁厚、内秀已被雍亲王定为了儿媳妇人选。

富察氏出身镶黄旗,乃满清第一贵族,族中子弟不是朝中重臣,就是勋贵。

其祖父米思翰是康熙时的议政大臣兼户部尚书;两位伯父马齐、马武在雍正年间权倾朝野;父亲职位不显,却也官至察哈尔总管。

不论人品、人才还是家世,富察氏都无可挑剔。

所以,雍正五年,富察氏刚满16,雍正就将富察氏指婚给了17岁的弘历为嫡福晋。

当时弘历已是密立的储君,雍正是以挑皇后的标准,给弘历找了位贤内助。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3)

2、少年夫妻,她是乾隆的灵魂伴侣

虽是父母之命,可富察氏跟弘历这对少年夫妻,却在最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爱情。

弘历对这位生性低调、性格温婉的嫡福晋非常满意。她不喜朱翠华服,却以其聪颖跟善解人意的性格,让弘历倾心。

婚后两人琴瑟和鸣,富察氏不仅是弘历的贤内助,更是他的灵魂伴侣。

弘历的喜悦,会第一时间跟她分享;弘历的不快,她也能第一时间感知。

富察氏温柔的劝慰,总能很快抚平弘历的怒气,实在不行,她人拉着弘历一起到围场策马狂奔。所有的不痛快,都融在了并肩驰骋的相视一笑里。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4)

1735年,弘历登基为乾隆帝,富察氏为皇后。

富察皇后不仅把后宫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她对妃嫔们包容,对妃嫔所出的孩子视如已出。

对皇太后的照顾更是用心,从日常饮食到生活起居,无不亲历亲为。

不仅乾隆,就连太后,对这个儿媳妇也十分疼爱。后宫的和乐,得以让乾隆安心朝政。

这时的富察皇后,不仅是一位贤德的妻子、孝顺的媳妇、更是乾隆的知已。

一次,乾隆跟富察皇后闲聊,说老祖宗在关外以打猎为生时,有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绣在袖口当装饰的传统。乾隆便感叹,如今的八旗子弟穿金戴银,生活奢靡,早把老祖宗艰苦朴素的传统给扔了。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富察皇后让人找来鹿尾绒毛,搓成线,给乾隆缝了个荷包,以示永不忘本。

皇后的理解,让乾隆大为感动。这个荷包他视若珍宝,随身携带直至终老。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5)

3、痛失爱子,皇后心伤

乾隆跟富察皇后恩爱有加,很快,富察皇后便生下了嫡长子“永琏”。

“琏”即宗庙里盛五谷的贵重器具,也暗示了这个孩子将来会继承大统。乾隆对永琏的栽培,倾尽心血。

永琏也很争气,三岁能认字,五岁能背诗。

有子如此,乾隆喜不自禁:“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更是早早写下密旨,立永琏为储君。而此时永琏才6岁,乾隆也不过26岁。

乾隆不管到哪里,都喜欢带着永琏。

也正是乾隆的宠爱,外出时永琏染了风寒,回宫后高烧不退。没几天,9岁的永琏就病逝了。

眼睁睁地看着爱子死在自己怀里,富察皇后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大病了一场。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6)

爱子早夭,乾隆悲痛得辍朝五日。他一边安慰富察皇后,一边下诏追封永琏为“端慧皇太子”,并以太子礼葬。

从此,乾隆愈加关心富察皇后,希望能再育一子,以冲淡皇后心中的忧伤。

7年后,35岁的富察皇后又得一子,乾隆大喜,赐名“永琮”。怀抱爱子,富察皇后逐渐走出丧子的阴影。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祭祀玉器。在乾隆心中,大统的继承者非嫡子莫属。

然而,天道忌全。

这样完美的生活维持不到两年,一岁多的小皇子染上了天花。富察皇后日夜不敢合眼地守着儿子,生怕一眨眼,他就要离她而去。

可不管富察皇后如何发愿祈祷,小皇子在大年三十这天,因病夭亡。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7)

乾隆痛哭着自责:有清以来的几任皇帝都不是嫡子继承大统,而自己却要做先人之没有做到的事,享先之未享之福,是他的贪婪害了小皇子。

《清史稿》:“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之过耶!”

连续两次痛失爱子,富察皇后一病不起。

然而,这一次富察皇后没有像前一次那样痛哭,反而冷静地安慰乾隆,让他不要过于伤心。皇后的识大体让乾隆在悲痛之余,更添爱重。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8)

4、早知母子俱亡,我宁愿后继无人

看着富察皇后的身体一天天好转,为了安慰皇后,乾隆开始策划他即位后的第一次东巡。

乾隆是个大孝子,这次东巡还带上了太皇太后。皇帝奉母出行,作为媳妇的富察皇后,自然要在太后跟前鞍前马后地照料。

一路上拜孔子、登泰山,车马劳顿加上强忍悲伤,富察皇后又一次病倒了。

当龙舟行至山东德州时,富察皇后的病情突然加重。面对昏迷不醒的皇后,随行太医束手无策。未出德州,皇后便溘然长逝。

明明皇后的身体已经见好,为什么突然之间又病情加重?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9)

其实,富察皇后一直都没能从丧子之痛中走出。为了不打扰太后跟乾隆的兴致,她一直在强颜欢笑。

乾隆的本意是带她出来散心,可实际上,旅途的辛劳跟更无法排解的心伤,反而加重了她强忍的病情。

富察皇后的离去,让乾隆伤心欲绝,同时乾隆的性格也开始变得暴戾无常。

回京后,乾隆想起皇后在船上病逝的场景,悲从中来,立即下旨:

那艘青雀舫,是皇后最后生活过的地方,是他最后的念想。所以,要把这个“念想”弄进宫来。

那可是体型庞大的画舫,如何搬运进城里?

乾隆不管,他不问过程,只要结果。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10)

接下来,乾隆因悲伤过度而辍朝九日,并为富察皇后拟定了最好的谥号“孝贤”。

命全国官员缟素二十七日,百日内不得剃头。又命履亲王允祹、和亲王弘昼要轰轰烈烈,风风光光地办理皇后的葬礼。

不仅排场要风光,所有人都要发自内心地悲伤。谁敢做表面文章,那就狠狠地罚!

最先倒霉的是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

乾隆觉得这俩儿子在葬礼上哭得太假,母后去世他们表现得不够悲伤。于是,盛怒的乾隆斥责永璜幸灾乐祸,并说他觊觎皇位,其心不正,绝不能继承大统!还扬言要杀了他。

《清史稿》:“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杀伊等,伊等当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尚有非分妄想,不如朕为父者杀之……。”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11)

被父亲如此严厉地指责,皇子们吓得趴在地上直哆嗦。

在乾隆的斥责下,两位皇子又惊又惧又委屈,先后抑郁而终,皇长子时年22岁。

乾隆儿子不少,但是长大的并不多,这是当时唯一一个养大成年的儿子,竟被乾隆给活活吓死了。

皇子受处罚,他们的老师也连带记过,扣工资、扣资金,外加点名通报批评!

然而,事情还没完。

大学士阿克敦,因下属把孝贤皇后的悼词翻译错误,被判绞监候。

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湖广总督塞楞额,违反百日内剃发令被赐自尽。

就连张廷玉,因写祭文时用“泉台”二字,被乾隆嫌弃不够“尊贵”,被罚俸一年。

那些没有及时奏请参加葬礼的,统统降职,削去军功!更有的官员被降职,是因为皇后的册书造得不够精美,祭祀的桌子擦得不够干净……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12)

可是,即便处罚了这些“不听话”的臣子,乾隆依旧心绪难平。

他跑到富察皇后生前住的长春宫,去寻找慰藉。 可这里的一切陈设都保持皇后生前的模样,唯独少了它的主人。

回忆往昔,乾隆甚至觉得,是他的两个儿子夺去了爱妻的生命。在《悼皇后》一诗中,乾隆写道:

《悼皇后》: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梦熊”一词出于《诗经》“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后来喻为生男孩。

乾隆在后悔,早知会失子又亡母,他宁可没有这两个孩子,至少还能保全皇后的性命。从乾隆对两个嫡子的态度,可见他对嫡子的重视。可如今,他却发出“不如不要孩子”的感叹。

都说乾隆风流,那是因为他把所有的深情,都给了富察皇后。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13)

5、乾隆心中唯一的皇后

富察皇后去世之初,后位虚悬。老太后数次出面提醒乾隆:中宫要有人主持大局。

可乾隆却以皇后新丧,不忍马上册立新后为由拒绝。直到富察皇后去世三年后,为了朝局稳定,才勉勉强强按太后的意思,选立乌拉那拉氏为皇后。

然而,对于乌拉那拉氏来说,当上皇后,才是悲剧的开始。

对于这位端庄秀美、出身名门的新皇后,乾隆始终找不到感觉。所以,他对那拉氏的感情比较冷淡。

明明新皇后也不错,可为什么自己就是不喜欢她呢?富察皇后三周年祭时,乾隆自己分析:

《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五》:独旦歌来三忌周,心怀岁月信如流。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意思是:岁月如流,一转眼三年了。不是新皇后不好,而是我跟富察皇后的感情太深,其他人无法取代。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14)

尽管乾隆也知道新皇后无辜,可感情的事又怎能勉强?于是,乾隆从此也开始了他“日理万姬”的风流史,想用这种放纵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可越是放纵,就越发现还是富察皇后好。

而那拉氏,虽说有了皇后的头衔,也生了两个皇子,却得不到乾隆的宠爱。日子一久,帝后不和越来越明显。

1765年,在一次东巡途中,乾隆跟那拉氏发生激烈争执,刚烈的那拉氏当众剪断自己的头发,声称“我这样活着,还不如去做尼姑。”

乾隆大怒。

在满人的习俗里,那拉氏剪掉头发,就是诅咒皇帝跟太后去死。

那拉氏疯狂的举动激得乾隆当即下令,让人将那拉氏送回京城,禁足宫中,并收回那拉氏的皇后宝册,不再理会。

一年后,那拉氏在孤独中病逝,年仅49岁。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15)

那拉氏人生的最后阶段,这位曾经的皇后,身边只有2个侍候的宫女。也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哪怕她贵为皇后,却只能以贵妃礼葬。

可事实上,那拉氏的葬礼仅是嫔的规格。

从制棺到下葬,她的葬礼只花了200两银子,且死后没有谥号,不准入帝陵地宫,不享祭祀。那拉氏到底葬身何处,史书中也没有记载。

然而,这样的待遇那拉氏并不是个例。

被乾隆宠爱的令妃魏佳氏,十年内生下四子二女,最终也止步于皇贵妃。

令妃死后,乾隆特意将她的棺椁给放到富察皇后身边。意思是,生前你是皇后的侍女,死后你也到那边侍候皇后好了。

要不是儿子嘉庆当了皇帝,令妃大概也得不到皇后的封号。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乾隆心中,唯有富察氏才是他的皇后。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16)

6、活到80岁就够了,我想早点见到你

80岁时,乾隆来到富察皇后陵前,忍不住流泪:我已经80岁了,别人都说我能活到100岁,可我却想早点见到你。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新上位的嘉庆看老爹如此想念皇后,便从富察氏的后辈中,选了富察皇后的侄孙女送给乾隆。

85岁的乾隆看这13岁的姑娘,竟有着跟富察皇后相似的眉目,高兴得立即封她为晋嫔。

可替代品毕竟无法成真,新鲜劲过后,老态龙钟的乾隆又跑到皇后陵前哭诉:

虽然身边有伴,我也高寿,但是没有你的陪伴,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

《孝贤皇后陵酹酒》:“齐手帅归室,乔寿有何欢”。

此时,富察皇后去世已经51年了,半个世纪里,乾隆亲自祭奠爱妻17次。

最后一次时,乾隆已经86岁。身为太上皇的乾隆,带着新即位的嘉庆帝去祭奠富察皇后。

三年后,八十九岁的乾隆病逝,终于可以去见他心爱的皇后了。

乾隆皇帝一生深爱的五个女人(后宫44位嫔妃全是陪衬)(17)

富察皇后的一生温良恭俭,在乾隆眼中她是完美的存在。遗憾的是,她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带着满心的悲痛离开。

她嫁了个风流的皇帝,可这个皇帝给了她一世深情。她不仅占据了乾隆的心,更活在了乾隆一生的记忆里。

富察皇后,无疑是乾隆心中的白月光。

可是月光握不住,只能寄情于诗,然后在梦里相逢。

遇到最爱的人,却在最深情的时候离去。富察皇后这是幸,还是不幸?

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关注我,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参考资料:《清史稿》《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