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兴油画(刘再复先生一二)(1)

刘再复先生在中国知识界算是如雷贯耳式的人物,他的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极力推荐。在各种各样对再复先生的介绍里,他被冠以“ 中国当代著名人文学者、思想家、文学家、红学家、自由主义者 ”。

这也可以说是盛名之下了吧?应该没有人提出异议!可是,有一句话叫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用在再复先生的身上同意恰当。我知道,很多人看到我这样说,会说我不知道天高地厚:你有什么资格去评判一个享誉世界的学者?他可是第一个去参加瑞典诺奖赠奖嘉宾的中国作家,他在1989年出国后,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这可是一般作家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荣誉,这也是中国作家的脸面吧?

对于这种人的反驳我不予理睬!

记述刘再复先生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就不用再去拾人牙慧了,直接说一些别人没有说过的东西。

刘再复先生应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公众人物了吧?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妥妥的公知。公知的使命就是用自己的知识来点化众生,让他们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者知晓生命的真谛。一个真正的公知,他身上的责任和担子是很重的,他的知识点更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一旦他的知识出现了错误或瑕疵,受众就会被误导!

以前,我没有看过再复先生著作的,前几天,去图书馆还书后,在书架上偶尔看到他的《文学常识二十二讲》,出于好奇而借读。当我跟醴泉谈及刘再复先生的时候,他说刘再复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十几年前,他的作品那可是最热门的了。

刘再兴油画(刘再复先生一二)(2)

自己读书已经好多年不做读书笔记了,这次读再复先生的《文学常识二十二讲》,特意找了一个笔记本做读书笔记。说实话,自己读这本书也算不上精读,很多章节也是走马观花的翻过去。即便是这样,再复先生那颗自由的心的跳动我还是感受到了,这里暂且不展开说,有另外的文章阐述。

我不知道再复先生是在历史知识上的积累不够,还是出版编排的失误,一个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犯得错误,在他的书里出错了!“环肥燕瘦”的“环肥”指的是唐朝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燕瘦”指的是汉朝汉成帝刘骜与赵飞燕的故事。这个成语也算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故事,可在再复先生的书里,赵飞燕成了宋朝的人物。后来,我在百度看到很多词条与文章也把赵飞燕当成宋朝的人物,我想这大概与刘再复先生的这个谬误引起的误导有关吧?

我不知道刘再复先生讲完课有没有学生给他指出错误来,或许没有吧,如果有的话也不会出这天大的笑话了!

如果只是历史知识的缺失,改了也就无所谓了!孔夫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我知道刘再复先生尚健在,如果能看到我这篇文章,是否也有勇气承认自己知识点的错误呢?

刘先生数学水平或者思维能力也是有障碍的吧?在他引用的“ 我上中学、大学的时,老师告诉我一个天才的公式,这就是流传的最广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公式,同学们有可能早有所闻,他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后来著名心理学家华生对这一公式做了一个字的修正,意思全变了。他说,这个公式不应是加法,而是乘法, 也就是说,天才乃是百分之一的天赋乘以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这个字改得好, 这样就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了。天赋虽然只有一分,都是,如果没有这个“一”字,即天赋为零,那么后天再努力也是有限,甚至是白费;但有了这个“一”后,勤奋或三十三,或六十六,或九十九,乘以“一”就大不一样了。乘法公式是仍然强调勤奋的重要,只是实事求是的加了一个天赋的前提。有人有这个前提,有人没有这个前提……”中,本来是想显示一下自己的高明,谁知道弄巧成拙,反而把自己狠狠地羞辱了一番:99%的努力 1%的灵感=1;99%的努力*1%的天赋=0.0099。 我不知道刘再复先生的计算有问题,还是逻辑思维有问题,而这样的逻辑错误竟然没有一个人指出来,堂而皇之的出版了。这是我的思维有问题,还是刘再复先生书里的内容确实有问题?

而后,他还以孔子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为理论依据,还总结说,其实人的大知、真知总是兼有三者,即兼有生而知、学而知、困而知。我在想,人们给予再复先生以文学理论家的头衔难道是虚标的吗?他引用华生的天才论,似乎是想用人们常常引用的一个道理:人的健康是一,财富是一后面的零,即便后面的零再多,如果健康这个一没有了,后面的零再多,也没有意义了。人家是拿一串数字打比方,他却用一个乘法来说明问题,或许有很多人为他找出很多“对”的理由,那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再复先生还误解了孔夫子那些话的意思,并且把最重要的内容给忘记了!夫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夫子的大意是,生下来就什么也知道的人大概会有,那是天才(夫子无法证实,但是暂且同意有这种人);人本无知,通过学习而有知的,这也仅次于天才;人本无知,生活中遭遇困惑而求学的,也是可以的;人最可悲的是,遭遇困惑而不得解,还拒绝学习的人!人的智力总有不同,只要学习,总能解惑;而人最无可救药的是,自己什么都不懂,却拒绝学习的人。再复先生是把这一层最重要的意思给省略掉了。

关于《文学常识二十二讲》这本书,我虽然不算是精读,也还发现了如此多不该有的谬误。那在他其它的书里也不能保证没有吧?虽然刘再复先生自称文学家,可我总觉得有点假!真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我还是比较欣赏陈寅恪先生的写作与治学态度,就刘再复先生这样的知识储备,还到处指点江山,是不是有辱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