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雷说成“呼噜爷”,太阳唤作“爷婆”;三叔叫三爸、三婶叫三妈;称丈夫为“掌柜”,把妯娌说成“先后”……扶风方言中的称谓不仅丰富、有趣,而且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如敬畏天地自然、注重宗族辈分、尊崇祖先等扶风是周礼文化的发祥地,周礼文化渗透在周原大地上,影响着一代代宝鸡人的言行扶风方言中的称谓反映了哪些礼仪意识和风俗习惯,不妨探究一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扶风民族种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扶风民族种类(扶风方言称呼里的那些礼)

扶风民族种类

把雷说成“呼噜爷”,太阳唤作“爷婆”;三叔叫三爸、三婶叫三妈;称丈夫为“掌柜”,把妯娌说成“先后”……扶风方言中的称谓不仅丰富、有趣,而且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如敬畏天地自然、注重宗族辈分、尊崇祖先等。扶风是周礼文化的发祥地,周礼文化渗透在周原大地上,影响着一代代宝鸡人的言行。扶风方言中的称谓反映了哪些礼仪意识和风俗习惯,不妨探究一二。

敬畏天地 把太阳叫爷婆

打雷了,老扶风人说:“呼噜爷来了”;下雨了,西府农人说:“天爷下雨了”;日照过去了,部分扶风人会说:“‘爷婆’过了”或“日(ěr)头爷过去了”……把雷叫“呼噜爷”,把天称为“天爷”,把太阳叫“爷婆”或“日头爷”,这些方言传递了扶风人对天地自然的尊重、敬畏态度。

扶风地区的人自古重视农业,五谷庄稼又离不开光照、雨水等大自然的照拂,所以,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是敬畏、尊重的,这种态度从周秦传到了今天。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带领周部族来到岐下,当时周原还是大片的丛林、灌木,荆棘遍地,野兽出没,周人挽起袖子开荒种地,勤奋劳作。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这块土地回报给周人粮食和自信,周部族迅速崛起。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把周人和天地自然的关系绑得愈发紧密,周人形成了敬天观念,并有祭祀天地的礼仪,在无穷力量的“天”面前,周人是格外虔诚的,要用隆重的礼仪来祭祀天神,连同日月星辰都要祭祀。他们认为,真诚的祭祀可以得到天神的佑护,同时还会祭祀山川、河流等。天子参加祭祀天神地祇的活动,可见其重要性。此后,秦人依然把祭祀天地作为大事来对待,雍地建有祭祀天地及五帝的“畤”。

如今,周原上的人继承了先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态度。西府农人渴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爷”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得不敬。在西府扶风家庭中,爷、婆是祖先,家庭地位很高,没有爷婆,便没有子孙后代,就像太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源一样,用“爷婆”或“日头爷”来指代太阳,是一种尊称、敬语。

“日头爷”“呼噜爷”等方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仿佛人和自然的关系很亲近,如同一家人,在这些特殊称谓的背后,是西府扶风农人对大自然的感恩和崇敬。

家族观念 娃娃口中的爸爸们

“爸,我等会去我爸爸家一趟,不回来吃饭了。”

在西府扶风农村,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孩子对爸说去爸爸家,这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外地人听到这段话,估计就蒙了,爸和爸爸不是一个人吗?

其实在普通话中,“爸”“爸爸”都是指自己的父亲,但在西府扶风地区听到有人用方言称呼长辈为“爸爸”的时候,不是在叫自己的父亲,而且此时的发音是(bá bɑ),指父亲的弟弟,自己的亲叔父。

扶风宝鸡话中,孩子称父亲的三弟、四弟、小弟分别为“三爸(sǎn bā)”“四爸(sī bā)”“碎爸(suībā)”,但这仅指父亲的亲弟弟。如果是父亲的堂弟、表弟,则会被称为“某某爸”,即加上名字的爸(只加名不加姓),如“建国爸”“红旗爸”等。

扶风娃把父亲的兄弟叫三爸、四爸、碎爸,彰显亲叔侄之间的亲近关系。父亲的兄弟和父亲一样,在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尊敬三爸、四爸、碎爸,他们的教诲要听,要像孝敬父亲一样孝敬他们。当然,三爸、四爸、碎爸对侄子侄女的责任也很重,侄子侄女有困难了,他们要给予特别的照顾和疼爱,因为亲兄弟的娃娃和自己的娃娃是一样的。这种称呼意味着,我们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是一个牢固的亲属集团。

既然“爸爸”是指“叔”,那么扶风人惯称的“爸(bá)”又是谁呢?扶风方言中,称自己的父亲为“爸(bá)”。以自己的父亲“爸”为准,父亲的亲弟弟被冠以“排行 爸”的称呼,父亲的堂弟、表弟则可称呼为“名字 爸”,可见已经是较为疏远的亲戚关系。而“叔(shí)”这个称呼,只用于比自己父亲小,但没有任何亲缘的人身上。

称谓是一个地区家庭内部、家庭之间感情的最重要表达方式。在周礼文化盛行的西府扶风地区,从一个简单的“爸爸”的读音,可见西府人家庭宗族意识的浓厚,也可以看出家族兄弟之间的那份团结和亲近。

尊崇祖先 先人是不容轻侮的

扶风人尊祖敬祖的观念较重,自家祖先不仅自己要敬,也丝毫容不得他人轻侮。扶风方言中有一个词叫“先人”,意思是祖先,“先人”的分量很重。一个人事情办得顺利成功,会说:“托我先人的福”;一个人品行不端,会被别人骂:“那人羞他先人哩”,亏先人、羞先人这种骂人话,是把一个人骂到了极致。尊祖敬祖的观念,让扶风人干事心中有底线,不会做“对不起先人的事”。

其实,周原人敬仰“先人”的意识,源自周人崇拜先祖的风气。翻开《诗经·周颂》,里面有十余篇祭祀、歌颂周人祖先的诗篇。《思文》是歌颂周族始祖后稷的,诗歌大意是:追思先祖后稷的功德,丝毫无愧于配享上天。养育了我们许多民众,他的恩惠谁不铭刻心间?他留给我们优良的麦种,保证百族绵延,农耕不分疆界,全国推广农业建乐园。一句“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可见周族子孙对后稷业绩的肯定和推崇。

《清庙》是周人祭祀、歌颂周文王而作的,最后一句是:“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大意是,周文王的盛德实在是显赫美好,他永远不会被人们所忘记。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雍》是武王祭文王的诗,“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大意是周文王真伟大呀,保佑孝子得安康,百官通达多智慧,文武兼备好君王……

《诗经》里像这样歌颂祖先、崇拜祖先的诗文有很多,周人赞颂自己祖先的功绩,并以此为傲,后稷发明种植技术,不仅恩惠了自己的部族,还惠及其他广大民众。再者,周人赞美先王的美德,尤其是文王、武王被多次赞颂,他们仁德和才干兼备,带领周人走向壮大。如今,我们读这些诗歌,依然能感受到周人崇拜祖先的意识,是那么的真诚和炙热。

如今的扶风人传承了周人重视、尊重先人的观念,孝敬双亲,过年祭祖,清明扫墓,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举动,其实就是对“先人”的追念和崇拜。如果一个人连“先人”都不敬,那他还能敬什么,“对得起先人”是扶风人做人做事的自我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