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奋斗七十载史忆新湖南1957)(1)

湖南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奋斗七十载史忆新湖南1957)(2)

1957年3月25日下午,一辆专列火车从北方而来,带着和煦的春风,徐徐驶进了湖南,停靠在株洲火车站。

车上坐着的是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与夫人王光美,他们此行南下株洲视察,意在看看这座崭新的江南工业城市的“一五”计划成绩单。

湖南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奋斗七十载史忆新湖南1957)(3)

2019年8月,株洲湘江东岸的六〇一厂生活区,几位退休老人在树荫下散步,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红色砖墙房子上映出摇晃的树影。不远处,京广线和长株潭城际铁路上,列车不停驶过。恍惚间,仿佛听见六十多年前,那火车的哐当声、车间的机械声和工人的欢笑声,回到那令人激情燃烧的“一五”时期。

那是1957年,正值“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虽然早在前一年,湖南已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14.65亿元,提前达到“一五”期末计划目标。可湖南依然没有放松前进的步伐。

湖南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奋斗七十载史忆新湖南1957)(4)

△原六〇一厂(现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典礼

这一年的6月,株洲洗煤厂的厂房破土兴建。9月底,株洲电厂第一台发电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大烟囱几乎让株洲每个角落的人都能看见。11月,六〇一厂基本建成,17栋厂房、烟囱、水塔在一片荒土上“生长”出来。

“日本投降后,在大连留下了一个硬质合金车间,完全是手工操作,很落后”,8月8日,现年82岁的六〇一厂原高级工程师陶正已向记者说起往事。如果不能生产出硬质合金,矿山凿岩、切削加工金属等都将无法实现。六〇一厂承载着人们对更现代化的先进工艺的期望。

跟承接“一五计划”其他项目一样,六〇一厂也憋足了一股劲。当年,张荆门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就来到六〇一厂,“厂里的工程师来自全国各地,上班的时候都集中精力,有时也要加班”。时任湿法冶炼车间值班主任的陶正已回忆起车间里的繁忙工作,“我们每周上六天班,按三班倒的制度工作。生产工作一刻也不能停,连吃饭都排队轮流去。”

湖南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奋斗七十载史忆新湖南1957)(5)

△原601厂建厂初期,前苏联专家在生产现场指导

“1958年4月1号,六〇一正式投产。年底就超过了最初设计的生产能力——500吨。”说到这里,张荆门很是自豪。仅三个季度,六〇一的产量达到755吨,机械行业和矿山用上了国产硬质合金,工业成本大大降低,工作效率继续“爬坡”。

时间走得飞快,仿佛能听见拔节生长的声音。从无到有,六〇一用了三年。而株洲也从一个面积0.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7000的小镇,一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成为“一五”时期,湖南工业腾飞起步的缩影。

在那个“万物生长”的年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不仅是工厂。

在湘北地区,洞庭湖平原经历整修和治理后,成了粮食、农产品商品生产的重要基地。到195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超过“一五”计划的5.66%。而铁路、公路、邮电让湖南更为联通。衡阳湘江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成为国内第二条两座两用大桥、永州水口桥火车站、株洲北火车站等相继动土完成。

1957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湖南交出了第一份五年计划的答卷。

湖南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奋斗七十载史忆新湖南1957)(6)

从一九五三年起,湖南省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六年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九五七年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建设任务,使全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五计划期间,洞庭湖得到大规模治理,洞庭湖平原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一大批工厂和矿山在湖南兴起,株洲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铁路、桥梁和车站的兴建让湖南百姓的幸福生活“加速”。

湖南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奋斗七十载史忆新湖南1957)(7)

来源 | 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丨唐煜斯

湖南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奋斗七十载史忆新湖南19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