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雄鹰杭州援藏25周年故事集)(1)

许明于2020年8月6日在当年工作的那曲市色尼区政府门前留影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上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援藏期间在西藏工作生活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让人仿佛又重新回到魂牵梦萦的雪域高原,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1998年6月,我从“人间天堂”的杭州市西湖边来到与天最近的藏北羌塘草原担任西藏那曲县委书记。从城市街道到草原牧区工作,从零海拔到4500米海拔,从汉语到藏语,全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发生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时刻萦绕在心头,这段特殊的经历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有些事随着时间的发酵越来越清晰,无法割舍。按照第九批杭州援藏同志的要求,纪念援藏工作25周年,回忆当年工作的三件事,向现在藏同志们交卷。

参加“三讲教育”讲政治

2000年5月到7月,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下,那曲县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县委书记作为“三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我参与了“三讲”全过程,对其中的复杂性体会也更深。在那曲民族地区,“讲政治”无疑显得特别重要和敏感,必须放在首位。由于历史宗教原因,在西藏信仰达赖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对全县党员干部信仰宗教问题进行了调查,对个别在家中设经堂、佛龛,挂佛像及宗教标志的党员干部进行谈话教育,限期整改,对宗教物品进行收缴,对送到达赖处接受教育的党员子女限期召回并作出处理。这场斗争没有硝烟,但充满了交锋和较量。

当时有人反映,地市委“三讲”结束了,但基层仍有党员干部信宗教,并点出了尼玛乡的问题。2000年6月,由自治区党委、那曲地委、那曲县委组成的工作组赴那曲县尼玛乡进行基层组织蹲点解决问题。工作组下乡,自带帐篷、炊具、被褥、食品等,从那曲镇到尼玛乡路途崎岖、泥泞、险峻,有时全体乘员边筑路、边拉车,艰难地前进,110公里的路程,车队走了9个多小时。工作组一辆车从尼玛乡返回那曲镇,途中发生车祸,司机索朗欧珠光荣牺牲,乘员重伤,让人痛惜不已。通过坚定的态度和细致的工作,全县党员干部信教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当时的地委领导充分肯定了我县工作,并发文推广我县“三讲”教育中解决党员干部信仰宗教问题的具体做法,令人欣慰与鼓舞。

(雪域雄鹰杭州援藏25周年故事集)(2)

2000年6月,由自治区党委、那曲地委、那曲县委组成的工作组赴那曲县尼玛乡进行基层组织蹲点解决问题。图为工作组下乡途中全体乘员边筑路、边拉车,艰难地前进。

人工种草解决草畜矛盾

那曲是纯牧业县,区域面积4.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浙江省大,县域经济的主体是牧业经济,但由于气候地理环境限制,加上地广人稀,经济形态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高海拔的天然草场高寒缺氧,冬天的冻土厚达2.8米,天然草场不能承载现有的畜牧量。所谓草畜矛盾是指有限的草场和牲畜发展的矛盾。当时全县草场可承载牲畜是80万头,而实际饲养量超载了50%,冬季草场超载更是达100%以上,过度放牧让脆弱的草场退化严重。每年冬季,遇到风沙、大雪,牲畜成批死亡,从而逃不脱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撰写了《那曲县实现牧业经济由半自给粗放型传统牧业向产业化生态化牧业跨越的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向科技要生产力,实现人工种草提升草场的承载力的思路。我们大胆实践,探索人工种草并大获成功,三年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人工种草区牧草产量较天然草场产量提高了4到15倍。

在西藏的三年里,我们共大面积种草1.5万亩,草场网围栏5.3万亩,配套水利工程实现了“零”的突破,建水渠4公里,水坝5座,灌溉面积达到了8900亩。在藏北高原,牧草第一次长到了1米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成为羌塘一景,收割的草杆为牲畜越冬提供了充足的饲料。2000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率领中央西部大开发考察团来那曲县视察工作,实地查看了人工种草现场,对那曲县的牧业发展进行了充分肯定,并题词:“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学技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藏北草原”。今年6月浙江省组织媒体赴那曲采访浙江援藏25周年成果,还专程去拍了当年的草场,现已长起了1米多高的青稞草,记者还高兴地把站在草场中的现场照片发给我。人工种草,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较好地解决了藏北草原的草畜矛盾。

(雪域雄鹰杭州援藏25周年故事集)(3)

2020年的草场,1米多高的青稞草,站在草场中间,几乎没过头顶

草场承包到户解决人畜矛盾

在牧区衡量牧民生活富裕水平的一大指标就是人均拥有牲畜量,当年那曲县以人均拥有牲畜20只绵羊为脱贫指标。1999年,那曲县人口达到6万,牲畜增长到110万只,人均拥有牲畜只有18只绵羊单位。一方面人口增长要求畜牧养殖数量增长需求,另一方面有限的草场不能让畜牧业无限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人畜矛盾。为了解决这对矛盾,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也是我当时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调研摸底,提出实行草场承包到户,想借此破解养护责任制难以落实的问题。这个思路在当时是重大改革,因为自古以来,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理念的转变是最困难的,有的同志提出草场涉及到水系、牛羊迁徙,很难像农田一样实行分割。万事开头难,1999年我们在罗玛乡的三个村试点,共签订了302份承包协议,承包冬春草场3.2万亩,在取得初步成效后在全县进行了推广。2000年,全县牧业经济大丰收,牲畜存栏数比上年增长了11%,是当时生产形势最好的一年,实现了以人定草、以草定畜,化解了人畜矛盾。

(雪域雄鹰杭州援藏25周年故事集)(4)

2000年6月15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率中央西部大开发考察团来那曲县视察工作,实地察看了人工种草现场,对那曲县的牧业发展作了充分肯定并题词。(陈振华 摄)

援藏三年,收获满满,坚定了信念,锻炼了意志,增进了友情。由于对西藏有太多的体会和感受,让人有记录下来的冲动,在工作之余我拿起了相机,有意识地记录了一些场景,集结成册,原考虑取名为“羌塘情”,2000年10月,我在拉萨参加自治区党委全会的时候,请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金龙帮助题写书名,郭书记提笔沉思了一会儿,欣然写下了“羌塘豪情”四个大字,在原书名中加了一个“豪”字,一字之差,让人感慨万千,这种自豪和融入感,让我们援藏同志感到自豪和骄傲,《羌塘豪情》2001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远离家人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让我从身体到心灵都经受了历练,空旷寂静的原野、纯净如洗的蓝天、高峻肃穆的雪山、幽深浩瀚的湖泊,这一切都让人终生难忘。在这壮美无边而又严苛无比的自然环境里,人对自然、对生命更加崇敬。特别是和我们朝夕相伴的藏民,他们淳朴、达观的生活态度时刻感染着我,让人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命、理解生命。战友之情在援藏干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家都以“那曲人”自居。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这种情谊并没有因为距离而冲淡,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久弥新,积累的感情因时间而发酵,越来越醇,让人终身受益。

(雪域雄鹰杭州援藏25周年故事集)(5)

尼玛乡数千名牧民自发地从1700平方公里的牧区聚集到尼玛乡杭州西湖希望小学,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

今年8月初我随同市委主要领导赴青海、西藏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再次踏上那曲的土地时,仍然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援藏的峥嵘岁月。那曲县已更名色尼区,乍一见到当年一起工作的同事,一起兴奋地来到了当年的县政府门口合影留念(当年的门和楼都还在),兴奋之情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述,写在脸上、涌动在心里。今时今日,色尼区(原那曲县)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一幢幢新居砌筑起幸福,特别是再次来到老百姓家中,电通了、网络通了、走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通了,每个人的眼眸中都洋溢着幸福和希望。这二十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巨变让人由衷自豪,我想这份自豪就是援藏干部无形的勋章。

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西藏擘画了更加壮美的蓝图。作为援藏干部,我为那段峥嵘岁月感到无比的幸运和自豪,更为藏区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还是会想起那魂牵梦绕的那曲,那圣洁的蓝天白云,以及那云彩之下的唐古拉山和一望无垠的羌塘草原,从1998年进藏算起,到现在已经二十二年了,当年到西藏那曲工作,今天在杭州市工作,具体工作环境内容不同,但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是一样的。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