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开头:
上周,东京电影节开幕,好热闹,据说去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导名角儿。
注意啦,东影节可不是什么野鸡奖,跟戛纳、威尼斯和柏林国际电影节,那都是一个级别的。
这一次,咱“中国代表队”也发力啦,有两部入围主竞赛单元,pk金麒麟奖最佳影片。
要问姐姐最期待哪部电影,当然是香港导演陈果的《三夫》。
2000年一部《榴莲飘飘》,成就了秦海璐;
2001年一部《香港有个荷里活》,重塑了周迅;
都是讲xing工作者的,都是陈果拍的,也都受到了文艺中青年的偷偷喜欢。
然后呢,他说好的ji女三部曲,最后一部就没了影子。
17年过去了,这第三部《三夫》才终于在东影节上映了。你说大家伙这得多期待吧。
大概讲的是,一个奇特的风尘女在香港的一条船上生活的故事。
她有着超乎常人的xing欲和三个丈夫,将自己献身于她的工作。电影用xing来讽刺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欲望。
主演的小姐姐,叫曾美慧孜,88年的贵州妹子,没听说过,但是真的很有表现力。
看完预告片,豆友的评价是:真敢拍,好压抑。(所以,你们懂的,我就不放视频了,感兴趣的寄几去豆瓣看哈~)
呃,既然都这么说了,看来一段时间内,咱们是看不到了
。
不过,憋急,咱们可以先温习下最经典的《榴莲飘飘》嘛。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小娘子还不认识秦海璐,就觉得这个女演员,虽然不漂亮,却很真实,虽然不漂亮,却也丝毫不矫揉造作。
后来才知道,演这部戏的时候,秦海璐才22岁,凭着这部处女作,一举击败了梅艳芳、舒淇们,拿下了第3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和最佳女主角,从此演艺事业就一路开挂。
因为她诠释的风尘女小燕,打破了每个人对这一特殊职业者的固有印象。
那个年代,小燕是个学了9年京剧的东北姑娘,找不到出路,只好来香港挣快钱。
她只有三个月的时间,签证期限。
小燕的日常,是住在简陋逼仄的合租屋里,坐在单人床上一声不吭的扒拉盒饭,电话响了。
“小燕,有生意。”
“好的,马上去。”
放下盒饭,背起包出门,一边往外走一边再扒拉几口盒饭。
她一点都不像我们在其他镜头里看到的风尘女一样,打扮的艳俗招摇,说话时有一股子刻意的调情的风尘味,职业属性明显。
她演的真实到让人不敢质疑。
吊带,半身裙,双肩书包,平凡得像一个普通女孩,身后一米开外跟着拉皮条的小混混,走过污水横流的脏乱巷子。
通常她都面无表情,很少话。除了随叫随到的“马上去”,“老板洗洗吧”,就是一边给客人洗澡,一边问“舒服不舒服”“舒服就多给点小费吧”。
客人喜欢问“你是哪里人”,她今天说湖南,明天说四川,有回甚至说新疆。
一个客人,别人洗一次,她要洗两次,洗到手脚脱皮。
她好像也没什么感情,和刚来的女人讨论生意的好坏,就好像在说卖鱼卖菜。
“一天做几个”“两个,有时候一个也没有”“我刚开始也是”
“现在生意好不好”“还行吧,香港人特抠”
“妈的,我做一个两百块”“我多一点”
“你漂亮一点,比我们年轻”
“你多大”“我二十六,七”“我二十九”
“我小一点,我二十一”“有比我还小的,赚的更多一些”
......
说自己29岁的女人,正着急没生意,但家里女儿读书正急着用钱。
几个女人凑在一起看小燕新买的挂历,那上面是香港的风景画,她们人在香港,却没时间,也没钱去看真实的风景。
三个月的期限到了,为了多挣点钱,小燕在香港的最后一天,一共做了三十八个客人,直接累瘫。
回到天寒地冻的家乡。她剪了头发,换了号码。
父母为了显摆自己闺女在外面挣了钱,出息了,“回来得要要面”,非要在饭店大宴宾客,烟酒饭菜全挑贵的要,让没见过世面的亲朋好友眼馋的不得了。
谁又知道,这一分一毛,都是小燕辛苦挣来的皮肉钱。
几百年不见面的亲戚贴上来,让她带着表妹也出去挣大钱,呵呵。
她委婉的拒绝了。
不过这个表妹,还是满怀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梦想,出去闯一闯了。
香港那边催着她回去,小燕最终选择了留下。
尽管见过了香港的“精彩”,她已经无法适应家乡的一成不变,也和曾经青梅竹马,每天得过且过的丈夫没了话说,只能以离婚收场。
但她还是决定彻彻底底的重新开始。
当然,她的下海挣快钱,并不光彩,但看了电影的人,却对她讨厌不起来。她不愿意像她老公一样浑浑噩噩的活着,也想要掌控自己的未来,尽管走了一条不被认同的路。
开始了新生活的小燕,有一天收到了昔日香港小姐妹寄来的榴莲。
在父母一番好奇的研究嫌弃之后,她独自咀嚼着这个有人爱有人恨、南方特有的水果之王,似乎回味到了那三个月的日子,也品尝到了生活的个中滋味。
谁的生活不像榴莲?又臭又硬,让人无从突围。
只是又有多少人,能从这种种艰难中吃出丝丝香甜来呢?但至少,那些拖住你前行的镣铐,就先义无反顾的卸掉吧,比如不堪的过去,比如不好的感情。
只要你愿意,我们总有尝到甜头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