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遥
一双合脚的鞋方可致远
沙河口区石门街12号,一个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一个制鞋40年的手艺人,挤在满满当当的工具材料中,一副不被岁月惊扰的模样。虽然身上衣着因工作而污浊破旧,但他仍像是这方小小天地的“皇帝”,守着一门手艺,在此度过了十八个春秋。
他叫徐坤厚,今年60岁。在同龄人计划着退休,准备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时,徐坤厚坦然接受了自己“口不停,手就不能停”的命运。
徐坤厚说自己只是一个没有野心的普通人,活得单纯又保守。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有的人想开大奔、骑摩托,风风光光地走一遭,而徐坤厚的想法只是像父辈那样,平安走到底就很好。如果这一路上能穿着合脚的鞋,走得舒适又自在,那更是偏得。
“真没啥好说的。”徐坤厚总是摇着头笑着评价自己,像是一种自嘲,又像是对人生到此的一段总结。可是只要他开口,你又似乎能从他的讲述中感受到一种清醒睿智、知足常乐。
毕竟这世上还有很多人,都是在迷雾中,光着脚踏上了一条平凡之路。
以下是徐坤厚的自述:
1
世界上所有的路
都比不上回家的路
我和制鞋结缘在1983年。那年我20岁,学习不好,待业在家,是我姑介绍我去北岗桥的大连皮革厂做学徒的。那时候的大连皮革厂在全国都数一数二,分厂三四个,工人得有四五百。很多年轻人都是父母退下来,自己顶岗接着干。鞋嘛,都得穿,有钱还不行,还得找厂长签字才能有。所以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单位,想着法地把子女往里送。可谁能想到这样的厂子也能黄了呢?
厂子没了的那年,我刚40出头。之前一门心思在流水线上干活,想着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了。结果一下子被丢进社会,这才意识到,自己除了制鞋修鞋啥也不会。日子还是得过下去,我就先去大连郊区的一个小厂打工,干的还是老本行。自己开店单干,那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我的那些工友,走得比我远多了,有去沈阳的,大部分去了南方,因为给的工钱都比家门口多。关系比较好的鼓动我一起出去闯,我寻思了一下还是决定留下来。我有我的牵挂。我当时已经成了家,老婆是一个厂子的,感情挺好。离家太远,一年见不到几次的日子,我俩都接受不了。
选择走出去的工友,赚的都是辛苦钱。日子过得还不错的,要不是头脑灵活懂得投资的,要不就是会电脑制图在南方比较受欢迎的。大部分兜兜转转,受不了工作强度或异地生活,最后还是回来了。难过的是有的回来了,家早一拍两散了,手艺也没练成,只能改行。
看着现在生活比我好的工友,不是不羡慕。但我知道,错过的风景,终归属于别人的路;可能走近看了,又会被另一处风景拐到岔路上去。对我来说,家永远是最美的风景,是我最苦的时候也能尝到的甜。
2
人生重要的事情之一
是找到合脚的那双鞋
现在在大连,能像我从做图样开始,把一双鞋做出来的人,真的没几个了。其实一开始我也没这么全能。多亏了自己在厂子上班的时候长了精神头,不是说学会流程上的两样,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拉倒。
那时候我常去看看别人的环节是怎么做的,比如图是怎么画的,鞋底是怎么上的,甚至料是哪里进的,多少都有个印象。所以等自己开店了,我觉得哪里有不会的,请教一下旁人,很快就能上手,这就叫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笑)。
不过一门手艺你想精通,不是光靠吃老本就可以了。这40年我一直在学,比方说上个鞋底吧,以前我们是用锥子,后来出了机器你就得学怎么用;以前的胶没那么多种,现在我店里得备了四五样,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样的胶,怎么用,这也得学。现在我已经练到,剪下鞋子的一点材料,通过燃烧后的气味就能判断出是什么材料,应该用什么胶。
但整体来说,手工做鞋这件事,还是不可避免地要没落了。对于个人来说,很难像办厂子一样投入本钱扩大经营,想做一个新的鞋样都是冒险。比如一双女鞋,光是鞋楦(注:做鞋的模具),就得至少准备7个鞋号,每个号对应的鞋跟至少就得4种。你不得不考虑,这么大的投入,什么时候能收回本钱呢?未来嘛,或许是我做不动了,或许是没多少人找我做鞋甚至修鞋了,不知道哪一天会先到来。
有时候也会想,自己是不是选错行了,是不是干点别的,能活得更有安全感。其实当初皮革厂有苗头不太行的那几年,我也有过紧迫感,考虑过学个面点,学个修车,但是种种犹豫之下,最终还是给拖到没了影儿。
所以我经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不管你读了多少书,不管你进了多大的单位,不管你现在过得多么顺风顺水,要紧的是不要忘记长自己的本事。这个本事就是你走好人生路的那双鞋。不然哪天平台不在了,现去找那就来不及了。
3
在最坏的时候
懂得吃 舍得穿 不会乱
回想店里生意最好的时候,是2005年之后的十年,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能接十几双做鞋的单子,多数时候也有三四双的进账。有的人脚型特殊,买不到合脚的鞋子,或是喜欢商场里的某个样子,觉得价格承担不了,就来找我做一双。试好后,经常是从店里穿着就美滋滋地走出去了。你会有一种别人的生活,会因为有了你做的这双鞋而改善的成就感。
我对自己的手艺还是挺有自信的,除了因为没有机器做后处理,和店里的那些比起来,也就是差个牌子的区别。前两天,有个顾客来找我修鞋,我一看,还真是我做的皮鞋,算下来这是十多年了才穿坏。外行人看材料都一样,但其实我们真正做鞋的能看出差别,是不是自己做的,基本上都能认得出。
但是后来网络购物一流行,不仅是对实体鞋店,对我的冲击也很大。消费变得越来越快捷便利,人们对于一双鞋能穿多久似乎也不太在乎了。反正各种样式多得很,坏了就扔掉,还能穿个新鲜。所以修鞋的人也减少了。不过疫情这几年,可能大家兜里的钱少了,这部分人群又见长了些。
我觉得吧,不管是买鞋还是修鞋,其实大家都是想在能力范围之内对自己好一点。如果在不顺的日子里,人也变得邋邋遢遢地过日子,那就真的是堕落到要警惕了。老辈常打趣一种人,叫“料子裤子、苞米面肚子”,大意说的是就算亏着肚子,也得表面看上去光鲜亮丽。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暗含着成功的捷径。毕竟面子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了,别人才会关心你的里子。以我的人生经验来看,找对象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笑)
有一类来店做鞋的客人我是愿意多聊两句的。他们一般是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凭自己的努力进了好单位,但是却因为手头拮据置办不了对他们来说贵得离谱的行头,会辗转找到我,做一双领导要求的工装鞋。你会发现他们中有的人想法很实际,对自己也有很清晰的定位,在不卑不亢中完成自我“升级”。
往往不出几年,这样的孩子就能买得起自己想要的东西了。我这样的小店注定只是他们的偶尔路过。相信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有更开阔的人生路可以走。
算起来,我已经很多年没给自己做双新鞋了。今年怎么着都要做一双,陪老婆去她喜欢的景点逛逛,走走那些重新热闹起来的地方,找找从“新”开始的感觉(笑)。
#网络中国节##网络中国节•春节#
策划:穆军 高忠华 宋旭升
统筹:吕彬 金姝含 李家桥
文字:燕子
编导:刘诗瑶
摄像:许平 刘诗瑶
剪辑:刘诗瑶
配音:李寒山
美编/海报设计:海健
编辑:婷婷
校对:鞠传强 孟颖
编审:金姝含
主编:李家桥
监制:穆军 宋旭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