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徐世昌:凡建立功业者,又立品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提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

林语堂: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马南邨: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什么才是真实的初心(论析-何为本性)(1)

《三字经》开篇即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人出生之初都是善良的,天性也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环境、所受教育及交友处世的不同,习性才有了很大差别。

但本性之善如同一张白纸,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善,或者说是避世的善,唯有真正经历过人生的洗礼,仍然能够保持的那份善才是初心之善。

寻找初心,首先要寻的是建立初心的过程。人性本相近,因习相去远。每个人的初心或许不同,但建立初心,都必须摒弃避世的态度,树立起建立功业的积极人生态度。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建功立业的前提是学问,根本在品行。品行不端,如同树木不直,再如何努力生长都不会成为栋梁之材。

确立初心,是一个实践中出真知的过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14亿多的人口,初心也会各不相同。在奔着初心使命前行的道路上,幸运会有人同行,不幸则形单影只,但成功的人生注定是一次实践之旅,必将披荆斩棘、负重而行。马南邨曾说:“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实践的道路上诱惑重重、困难种种,唯有勇于自我、敢为人先,才能坚定地走下去。

不忘初心,归途是返璞归真。不论我们做多少、多大的事情,最终需要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追寻初心的道路上,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化本性之善为初心之善。《论语》有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探寻初心的过程中,唯有守住内心的真,才能确保初心的善。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到人生的三重境界,有如下言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重境界、三首诗句也正对应着我们寻找初心、确定初心、回望初心的历程。

什么才是真实的初心(论析-何为本性)(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