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1)

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

“这个公众号不仅仅只是发产品,卖货,更多时候是关于片刻生活与部分设计工作相杂糅后所产生的丢丢理解。多与反思有关,与看过的书有关,或者说,都多少反映了每款产品背后的时间性。吾也是更愿意处理具体的个案研究,而不是在理论层面进行思辨。本质上是以好奇心为线索,所以,并不带有任何的价值倾向和工具思维。只是有时候仍会铤而走险,涉足一些自己并没有十足把握的、具有普遍性的话题,那些话题在理论修养好的学者眼里自然还是过于狭窄具体,在我却早已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也常把自己的眼镜框当成了天际线,把自己蹓跶过的路线当成了赤道。因此所写文字多有冒险性质,写时已觉忐忑,写后惶惑更甚,称得上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然而,虽自知不免于肤浅甚至偏颇,我有时——尽管并不总是——还是会克服藏拙的本能,不惜自曝其短,写一些能力之外的文字。这是因为,身处思想激荡、变化倏忽的时代,常有如鲠在喉的窘迫。也是因为,我觉得她们是有翅膀的,会飞,只是她们在奔跑的时候,我看不见她们的翅膀。”

01

2014年,于武汉,某个很深的夜,在Helen’s畅饮醉酒后小步慢走。

想话凄凉,无人与我话凄凉,只有霓虹灯。

想上心头,无人与我下眉头,只有霓虹灯。

霓虹灯,真大真闪真亮真丰富,千种风情,美的不可方物,一条诱惑的街。

我就着东湖与南湖交叉拂过的充满江河鱼腥味的热风,身处灌木丛中,吐的意乱情迷。

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2)

接着一顿暴走。

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3)

一个意气风发的我遇上一个某衣飘飘的她。且我装备齐全,可以聊聊我那时常崇高的理想或者有时卑鄙的幻想,还可以上个价值聊聊亚当斯密的经济意识与孟德斯鸠的社会学,若不行,我还能拿出吉他弹一首破民谣,若还是不行,我就告诉她马奈和莫奈不是双胞胎,达芬奇是个业余画家,米开朗基罗是个GAY,哦,达芬奇也是,拉斐尔长的可好看了,文艺复兴三杰其实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当然也可以是前面那三位。然后打开摄影集,你看,这其实是一本人体艺术摄影集,有男有女,还有男男女女。

最终,那个诱惑的夜我没有,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有意气风发的走,穿过了最后要经过的理工大,即将到达我那简单的公寓——八一花园。我是一个擅于总结反思的人,在楼下我依然不解为何没有。为何从运气到信心到天空宇宙全都没有?

恍惚间,料峭春风吹酒醒,我感觉被金斯伯格弹了一下脑门,沧海一声笑。

02

注意,要换文风了,要从“无赖”的叙事写实风切换到“严肃”的社会理论风了。请持严谨态度阅读以下文字。

个人原因使以下文字难免有些有些哲学思辨的枯燥。但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大多数伪女权主义哲学家,不管她叫菊兰也好,淑芬也罢,净是些易装癖的男人,穿着高领毛衣来掩饰喉结,裙子底下是一双海船大小的高跟鞋,身上洒了过量的香水,放起屁来声动如雷;搞得大街上的收费厕所都立起了牌子:哲学家免入。

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4)

我要入了。

我是一个男性,天然的那种。因为是天生天然的作为某特定性别物种,是不会反思我为什么是个男性这种问题的,这是生物学也是哲学更是社会学。顺带的因为是天生天然的作为某特定性别物种,我在那个夜晚之前也从未在社会学的角度上去思考过男性在这个社会上享受的天然红利,比如深夜独自漫步的安全系数很高,哪怕是酒后。

大法官金斯伯格不断重复引用去世已久的激进废奴主义者和女性参政论者莎拉·格里姆克(Sarah Grimké)说的话,“我只想广大男性把他们的臭脚从我们脖子上拿开。”

如果在这里开始比较男女性在各自一世过程中所受的世俗枷锁,那太啰嗦,也太不平等。请向对待种族问题一样对待性别问题。

性别像种族一样,是一种可见的、不可改变的特征,并且与能力没有必然关系。性别就像种族一样,建立在一个不合理,或者至少是未经证实的假设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假设关乎个人执行力或社会贡献力的潜能。

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5)

因为告诉女性要做什么就是对平等的根本伤害,而且人们会固执的牺牲女性才能,以便保证彻底的男性霸权。很多人会用生孩子这件事来进行反驳,但不断强调妇女在生育孩子中的独特作用,实际上则是限制了女性发挥个人才能......同时促使她们接受一种依附性,即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就平权主张而言,堕胎禁令把妇女刻板定型为传宗接代的人,她们就无法发挥生命的潜能。我想,没有哪个女人可以奉献一生,只为养育两个孩子。解决方案倒也显而易见,如果“夫妻双方”都能“理解妻子也有追求自己独立事业的愿望”,那么一个女人实现成功就会容易些,因为这样丈夫分担更多精力照顾孩子时就不会感到不爽。

密尔在其代表作《论女性的屈从地位》(The Subjection of Women)中宣称:“与平等对待相反,也许某一天女性应当被以不同于男性的方式区别对待,但首先我们必须尝试从平等对待开始。”

如果我们只经历过一个过程,经验就不可能在对比中做出选择。

我国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并且2005年重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更是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法律:“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另一方面,我们有两千年的专制统治历史,有与其相应的儒家学说,其“三纲”中的“夫为妻纲”还为性别歧视提供了充足的伦理依据。因此,面对这一两千年的传统,清除性别歧视恶习就更是“道路阻且长”了。何况,法律的实施从来就不像“水之就下”那么容易。法律规范只是一种应然状态,它规定的是抽象行为模式;而事实证明,由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由抽象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不会一蹴而就。具体来说,一个新法的确立,是对既有权利格局的改变,这就意味着,要想使其真正得以实施,需要社会有相应的系统变化,包括结构性变化,以及人们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法定权利的实现并不简单。

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6)

我国的1954年宪法已经颁行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这些法条的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女性的经济权益上,最近的土地确权中,一些地区农村妇女因婚姻变迁而出现的土地两头落空等情况未能得到解决,仍然有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在确权中“消失”;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更是常见。而在文化生活上,问题则更多。其中,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传媒,充斥着的是男权文化,是它对女性的集体想象,其核心是不把女性看作平等的主体,而是供其消费的客体,如将女性躯体商品化,夸大女性年轻美貌的外在价值,屏蔽女性的内在价值,在消费文化的狂欢中误导女性甘于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使其失去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鲁迅的《而已集·小杂感》最后一段经常被人引用,就是:“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7)

进一步说,这类文化垃圾的存在本身倒还不令人忧虑,使人忧虑的是,这类文化垃圾竟然可以长期大行其道,人们对它习焉不察。商家追求利润,影视追求投资回报,媒体要谋利,但这些都应当有底线。

这里还有一个善意之举。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训导词试图去消除性别之间的不平等问题,试图去为自由和独立做理论基石是会产生更大的不平等的。通往地狱的道路大多数都是由善意铺成的。首先平等的观念来源于它的对立面,即不平等。不是因为平等状态被打破而产生了不平等,而是因为有些人出于对不平等状态的不满而产生了对平等的追求。其次在独立、自由、平等这三者之中,先有了平等,才会有独立和自由。这里的“先”,是逻辑意义上的“先”。你之所以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是不该被别人的专断意志强迫的,是因为你首先认识到你和其他人是平等的;你之所以认为自己是独立的,是享有完整主权的,同样是因为你首先认识到你和其他人是平等的。平等才是独立、自由的逻辑基础。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调一出,就会产生女人不是与我对等的人,所以我所不欲的可以施之于女人;奴隶不是与我对等的人,所以我所不欲的可以施之于奴隶;夷狄不是与我对等的人,所以我所不欲的可以施之于夷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算不得一种会被社群主义支持的共同体内部的伦理标准,而只是阶层内部的伦理标准罢了。一个人要想获得这样的伦理待遇,就有必要先使自己成为该阶层当中的一员,成为一个可以被该阶层中的其他成员“对等看待”的人。如果认同在国际关系中“弱国无外交”,那么也就很难否认在人际关系中“弱者无伦理”。

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8)

我们再换个视角看,这世上那可怕的恶。电影《熔炉》不是虚构,《素媛》也不是子虚乌有,《房间》不只是7年的囚禁,《印度的女儿》愤怒的辩论,《蚯蚓》不是上头的以暴制暴,《我唾弃你的坟墓》也不只是一个R级惊悚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绝不仅是反应金福南这一特定女性的隐忍,《二十二》战争史上女性所遭到的非人待遇。国漫《一人之下》“阿无”的单纯又成了多少霸权的迫害点。而成年男性的恶在小说《渺小一生》与《林奕含的初恋乐园》中让人生理性难受。小说《82年生的李智英》让人无法想象,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长大成人。

03

那晚的料峭酒醒后是认知的颠覆,思维一经打开是无法再退回去了。要不要为了世界更美好去做点什么?为了环境更安全去奉献点什么?要,当然要了,答案显而易见。但这太宏观了,两岸不到头。在宏观与微观的视角下,要不要从来都不是问题,如何做才是难题。但这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复杂与困难。举个例子,宏观角度下,全球变暖真的是迫在眉睫,但你能做什么,你能做的最现实与最美妙的事情是从微观角度下,请打开你手机的天气预报APP,确定下明天下不下雨,把伞带上,能不开车别开车。

所以,随身饰品工作室成立了。工作室集合了多名国内与国外优秀新锐的首饰设计师和视觉产品设计师,致力于设计和制作融合现代艺术与自然元素如花草、山水、云、猫、鸟和其它动物元素的自然新风格饰品,以手工结合机器的方式制作。同时,工作室也搜罗世界各地特色饰品,产品进口地远及印尼、泰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芬兰,奥地利等地。

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9)

我们是有线下店面的,得在线下看看颜色,摸摸材质,看到东西再给钱会比较放心。

产品设计这个技术工种很难去评判是不是原创。打个比方,(注意是打个比方,并不是在diss流行音乐从业者)这就跟流行音乐一样,你仔细听或者恰巧你会某一样大众乐器的话,你会发现百分之90以上的流行歌曲的旋律都是差不多的,不外乎在C,D,EM,AM,F,G这六个和弦之间变化,但吊诡的是好听不好听,基本上还是很容易达成一致的,至于高级不高级这就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了。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所有的饰品都值得重做一遍。而产品质量的优劣,也是很容易达成一致的,至于高级不高级,嗯,不罗嗦,看东西就行。

优秀设计的标准真的很难量化,但是“它”的确有一条金线。为当代女性做点什么是我们工作室的设计金线。(这句类似某种口号的带有某种宣传色彩的充满洗脑的顿挫语是有它的实际行动意义的,意义是产品不赚钱,设计赚钱,但设计赚的不是买产品的你的钱。

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10)

以上是我们工作室能为各位做的事情,我觉得是件好事,是以人为本,希望你也能这么觉得。

PS:从我们工作室流出的产品,尤其是是经我手的产品,每款设计基本上只会出2到3个实体产品,部分设计会出到11款,11款是最大上限。尽量保证不会“撞衫”,努力做到“独一无二”,但宇宙很大,你懂的,我们常年输送创意供“它”们抄袭。

最后,我们是一个工作室,不管怎么包装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商业机构,但是是一个能输出价值观的商业机构。

最最后,在本文叙事结构中,敏感的看者一定能感受到叙事文风中是有一个明显的预设前提的,是个BUG。那是我醉酒后的凌晨,相信我,“书里总爱写到喜出望外的傍晚,骑的单车还有他和她的对谈”,山头斜阳却相迎会更加浪漫。我本人还是喜欢凌晨散步的,不是喜欢什么四下无人的街,什么午夜下过雨的街道充满清新的芬芳,单纯的就是白天到前半夜的确太忙了。如果我在凌晨下过雨后充满芬芳且四下无人的街碰到你,此处的你是特指,特指穿戴了我们产品的你,我会真诚的向你“搭讪”,真诚的问候你:“这么晚了,莫听穿林打叶声,外面很危险的,快回家吧。”

女人想做的事怎么那么多(我们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11)

写于随身饰品工作室微店成立前夕

撰稿人:陕西省宝鸡市随身设计饰品实体店创始人,老板,唯一的股东,总负责人,某某。


本文部分资料取自与部分文风来自:

琳达.赫什曼《温柔的正义:美国法院大法官奥康纳和金斯伯格如何改变世界》

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熊逸《正义从哪里来》

王小波《黄金时代》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宝鸡##女性##性别##平等##品牌好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