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代表着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为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者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百家姓排名怎么背(百家姓行不更名)(1)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百家姓》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一本启蒙教材。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启蒙学中的固定教材。

关于《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姓的甲骨文中,“生”像植物萌芽的样子,表示万物生生不息,正如人类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百家姓排名怎么背(百家姓行不更名)(2)

“姓”标志着出生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的。所以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早起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百家姓排名怎么背(百家姓行不更名)(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较多。

姓氏的发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历史背景。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王、陈、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百家姓排名怎么背(百家姓行不更名)(4)

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于是《百家姓》由此产生。

《百家姓》由于内容与姓氏相关,它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只有一百个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5种。

1. 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2. 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3. 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4. 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5. 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6. 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7. 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8. 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9. 以谥号为姓氏

10. 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11. 帝王赐姓氏

12. 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13. 少数民族文化上汉改姓氏

14. 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15. 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百家姓排名怎么背(百家姓行不更名)(5)

容易读错的的姓氏

汉字有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下面这些作为姓很容易读错。

万俟(mò qí)

区(ōu)

黑(hè)

盖(gě)

查(zhā)武侠小说家金庸的本名便是查良镛

教(jiào)

任(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

曾(zēng)

缪(miào)

晟(chéng)

过(guō)

纪(jǐ)比如清代文人纪晓岚

仇(qiú)比如明代画家仇英

姓氏的延续,可以使人们从基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中国有着寻根问祖的传统,认为这样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同时也是传承祖德、光宗耀祖,认为每个人与祖先都是血脉相连的,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自己身上。

因为有着这种传统,通过《百家姓》这篇启蒙文学对姓氏传承、使人们对姓氏的认识。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编辑:群众文化细超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