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1)

大家好,我是 Mr.Yu。

拜补班所赐,连肯德基疯狂星期四段子手们的提前狂欢,都显得格外无力。回想刚刚过去的长假,又有多少「电动爹」的拥有者们拉上了一家老小远游,却不止一次地在等待充电的漫漫长队前,几乎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公里续航?

不过,这次我们不探讨燃油车原教旨主义者们喜闻乐见的新能源车续航和充电难话题,而是换个赛道,看看跟每位车主息息相关、但又频频被吐槽的导航。

于是,我跟一位在长假期间开了 500 公里的车主聊了聊。最能引发我兴趣的,是他堪称行为艺术的一个举动:在长假期间连续几天的驾驶中,他没有依赖习惯使用的车载导航,而是同时架上两部智能手机,运行着不同的手机端导航 APP,连续数天对导航的表现进行了录屏记录,事后还做了详尽的分析。

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2)

结果让他对导航厂商的「不思进取」非常不满,以至于怒而卸载了自己手机里的导航应用。

这次跟我对谈的朋友,我们依据老习惯称呼他为「Mr.K」。这次的 Mr.K 是一位出行行业相关的产品经理,同时也是一位新能源车车主。

有点儿可惜的是,因为涉及 Mr.K 的个人隐私,我不能把两部手机十几个 G 的视频记录以截图或其他方式分享出来。

为了尽量保持内容全面的同时考虑到易读性,这次会采用还原对谈内容的方式进行呈现。不是正式的专访,交流中也会有一些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猜猜看,今天提到的导航 A 和导航 B 分别是哪家,也可以在留言里告诉我们。

以下是对谈的实录,Mr.Yu@GeekCar 是我,另一位是 Mr.K。

Mr.Yu@GeekCar:

其实我挺好奇的,你这个十一假期到底经历了什么。

Mr.K:

今年十一假期我开车拉着家里人连续跑了几天,这中间包括市区、环路、高速、郊区都涉及到了。然后我是两部手机同时开着,分别运行 A 导航和 B 导航,同时找同样的目的地运行,全程录屏。

通常来讲,大家都会觉得手机导航比车机导航要靠谱。为了避免干扰,我这次刻意忽略了车机的导航。

Mr.Yu@GeekCar:

那开始之前咱们先定个调子,你想以行业角度,还是以用户角度来聊这个事情?

Mr.K:

看你以往写的访谈都是行业角度居多,我就当个普通用户吧。

Mr.Yu@GeekCar:

普通用户可不会像你这样双开导航还带录屏,还要写上几千字体验报告的。

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3)

Mr.K:

不比较怎么知道呢?

总有人说只代表个人意见,代表不了车主群体。那多大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呢?我也不敢妄想当那个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但得有人让大家知道,科技与狠活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有意义的。

你看我平时在车主 APP 里逛论坛,里面就有很多人呼吁官方赶紧把车载的导航升级一下。新版的车机端已经升级到 V6.4 了,我们还在用着四点几的版本。

还有就是另一群车主一直在呼吁官方牵头把车上的高通骁龙 820A 升级成 8155。但是你也知道,这事儿基本上无解。

想升级导航的初衷,就是他们觉得新的版本跟手机端 V12 版本体验基本一致了。

Mr.Yu@GeekCar:

那我明白了。

就事论事,可能高通 820A 并没有慢到不能接受的地步,但很多人体验过 8155 搭载车型的丝般顺滑之后就会觉得,新车主都已经这么爽了,自己这个太落后了,不能忍。

所以说,有些体验是不可逆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Mr.K:

对。所以我事后总结了下,问题或者说槽点可以分为五个大类。先聊 A 导航和 B 导航之间的差异,之后咱们再上升来看,为什么我把手机导航卸载了。

先说第一个,也是我最不满的一个,就是 算法的差异 。

其中一天,我同时开着 A 导航和 B 导航,路线是从我家到王府井 APM。两个导航给我指引的路线就是不一样的,当然它们的底层逻辑可能都是根据当前的实时路况来判断,然后规划路径。

那么问题来了,首先差异就是两个导航的路况各有不同。然后我优先跟着 B 导航来开,它就给我带到一条很窄的胡同里边去了,还包含了让我掉头行驶的这种操作。

你也知道,我这种家庭车型的长度还是挺长的,我当然更希望顺着大路来走,胡同里掉头也很容易被前后堵住,所以窄路掉头这种操作还是能少则少。

尴尬的是,这种情况发生了不止一次,A 导航则一直让我走大路。账面上看可能会慢一点,但是能省去很多麻烦。

Mr.Yu@GeekCar:

明白。就好像有时候我会去鼓楼那边胡同里的酒吧,但是滴滴网约车规划的下车点一定是停在北锣鼓巷的南口或者北口,我要下车走个三四百米才能到。那条胡同里行车要是被卡住可就不好玩儿了。

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4)

Mr.K:

对。还会衍生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提示的差异。

比如有近路的时候,A导航会主动提示我,然后我可以找到更省时的新路线。

B导航就很有意思,导航也会提醒我有新路线,但是没有语音,而是在界面上。而且,这个提示并不明显。拜托,我开车又不能一直盯着手机,你不说我哪儿知道。

然后我想自己操作更新下路线,尴尬的又来了。过了没 5 秒钟,它自己把路线改回去了。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如果这不是 Bug 的话,一来说明操作复杂,二来说明交互不友好。反正我是搞不清这套逻辑,你是让我开还是不让我开?

Mr.Yu@GeekCar:

所以你希望提高效率的同时,能让你少看手机,少分心。

Mr.K:

对。你看,就是最基本的路线规划,不同平台就能相差很多。

然后第二个是显示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行车导航是有个概览的,简单直观地告诉你,这次行程已经开了多少,自己处在什么位置,用红黄绿的颜色告知你前面路况怎么样。

A导航的界面就很简单,右侧界面一条竖线,有点儿像温度计,非常清晰和直观。

B导航不太一样,它是在整个界面的最下方有一个进度条,而且是非常非常细的一个进度条,也是用红黄绿标出路况。

说实话,如果不是刻意找的话,我可能都不会留意它。

如果是一个老司机的话,可能不会抠每一个细节。可能主要还是关注路况怎么样,是不是拥堵,是不是能及时获得引导,就完了。

其实我理解,大家做导航做了很多年,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更新,总会追求一些不一样的风格。但 B 导航的这个设计,相对而言还是让人喜欢不起来。我又不是时刻抓着手机在看,这种设计看上去高级,实际上效率不高,看着也费劲。

Mr.Yu@GeekCar:

明白。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其实大可不必 。

Mr.K:

对。其实这会衍生出来一个问题,就是界面复杂程度的差异。

我不提具体提名字了,你可以自己看。两个导航都打开,其中一个会简单一些,突出显示主要的关键 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信息和一些建筑,然后一些密集路网之类的信息会淡化显示,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会简洁一些。

另一个就不太一样了,打开应用之后,信息会一股脑地呈现在眼前,没有重点,因为单从视觉来看全都是重点。也许团队是想尽可能全面地呈现信息,让用户自己分辨。但这样就会有个问题,就是观感非常凌乱。

如果真的有个点我想去找的话,第一个操作应该是去搜索框里输入,所以具体定位上我并不需要这么丰富,或者说那么复杂的信息。

当然,我的这个看法是基于个人习惯和观感,不代表所有人。

Mr.Yu@GeekCar:

没关系,见仁见智。我也喜欢简单一些的界面。

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5)

Mr.K:

还有一个就是路况的差异,这可能就涉及体验核心了,我可能会说得细致一些。

比如我开车到了拥堵的路段,两个导航给我的提醒也不一样。

比如一条路限速每小时 60 公里,那时速低于 30 的话也不算慢了对吧。相反到了 120 的高速路上,我只能开到 30 甚至 20,那说明就已经很慢了。

A 跟 B 在这方面就有些差异,比如 B 还是显示黄色,当时 A 就已经显示是红色了。

这其实就会影响司机,产生误判。如果我只用一个导航应用,我看到这条路是黄的,好歹比红的强,然后开到前面发现各种堵,那我肯定不会觉得是我自己的问题。所以这种路况信息的提示会很直接地影响司机的判断。

更具体的话,再比如路面事故提醒的实时性,两者也太一样。当然,这个东西在我的角度,或者说在一般用户的角度来看,并不能很快地解决,因为可能涉及到信息的收集渠道。为什么一个相对准确,另一个就没那么准?

Mr.Yu@GeekCar:

有没有可能是每个平台在刻意提高用户的迁移成本呢?

因为很多设计不是统一的,用户用了另一个导航几天发现各种的不习惯,不得不用回之前的,相当于在变相强迫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

Mr.K:

不排除这种可能。我去 A 厂参观过,他们跟市交警局,包括跟出租公司都是有一些合作的,再加上终端的占有量,可能会促使它的信息会更加准确、实时性更强一点。

当然,这是个人判断。而且 B 现在做得也很不错,比以前强。并不是说要踩一捧一,而是说其实平台之间的体验还是存在明显差异性的。

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6)

Mr.Yu@GeekCar:

明白,这其实就涉及核心体验了。

对很多人来说,远行远游还是相对少数的场景,更多的是日常通勤。通勤的路线每天都走已经很熟悉了,用导航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实时路况来掌握时间,规划安排。

我们继续吧。

Mr.K:

是的。还有一个就是显示信息的准确性。

长假的其中一天我们要去比较远的地方,中间途经一个隧道。A 导航提示是进入隧道,长度 200 米;而 B 导航提示是 150 米。

这在我看来就是个问题,所以后来我自己去几个地图上查了一下,很有意思,实际上就是 200 米。就这一个问题来说,你可以觉得我是吹毛求疵。

也是这种信息播报的不准确性,如果这样的点越来越多的话,就会给人一种体验不佳的感觉。或者说,信任度要打个折扣。

Mr.Yu@GeekCar:

这个的确是。一般用户大概不会较这个真,不过导航还是一个提供准确信息的平台,这种问题还是需要重视起来的。

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7)

Mr.K:

对。还有一个是比较花边的功能,导航语音包的差异。

其实作为差异化体验,观察下导航语音包的运营策略还挺有意思的。

大面儿上来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明星语音,另一种是游戏、动画这些 IP 人物的语音。比如 A 导航最近就在推跟原神游戏的合作语音包。B 导航就主打很多明星的语音包,非常丰富,从耳熟能详的知名明星,到很多年轻的新秀都有。

我想说的是,相对而言,我用 B 导航的几个明星语音,语音的感觉就不是很好。主要是拟人度上差点儿意思,语气语调的机械感稍强了一些。在这方面,A 导航做得就要更好一些,给人的感觉也要更加舒服一些。

Mr.Yu@GeekCar:

明白。也许是语音的训练程度还有待提高。

以前我听说过,林志玲和郭德纲那一批最早的明星语音包,可能需要本人亲自字正腔圆地录制大几百乃至上千字,然后由 AI 来反复训练,最后出来是咱们看到的样子。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不需要那么繁琐和大量字数的录制了。我也很长时间没关注了,最后一次看到的是录制大概 5、600 字,就可以生成能够用起来的语音包了。

Mr.K:

对。其实很好理解,公众人物的时间都是很贵的,字面意义上的贵。

比起 CV(Character Voice,特定角色的配音演员)的工时来说,知名 IP 的授权费用可能要更贵吧。

话归正题。所以说下来,前后几天测试下来,我发现了将近 30 处问题,总结归类下来就是咱们提到的这些点:路线算法的差异、显示的差异、路况的差异、准确性的差异,还有就是语音体验的差异。

Mr.Yu@GeekCar:

总归上来看,A 导航要比 B 导航靠谱一些啊。你不怕我写出来被读者说 A 厂给我们充值了吗?

Mr.K:

那就是你需要面对的问题了——我开玩笑的。

实际上,不管 A 厂还是 B 厂,单就导航而言,其实大家做得都很不错了,所以咱们讨论的都是体验的细节。

但是有个更大的问题,对我这种新能源车主来说,不管 A 导航还是 B 导航,我觉得都不够友好——或者说,还不足够好。这也是为什么我把手机里的导航都卸载了。

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8)

Mr.Yu@GeekCar:

这不对吧?按现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差不多 1100 多万辆(笔者注:据公安部数据,截至 2022 年 9 月底,为 1149 万辆)的保有量,电动车还不到全国总保有量的 4%。

不过现在来说,面向新能源车的导航早就是标配了吧?

Mr.K:

所以说呢。

作为新能源车主,最经常面对的问题一是停车,二是充电。

当然,停车是每个司机都头疼的问题,尤其一些常去的商业区,停车场地都是自己在运营的。很多停车场的车位信息都没有跟导航平台打通,你去了才发现找不到空的车位,为了停车不得不一圈一圈地绕,找车位,这已经算是顽疾了。

为什么说新能源车的导航不满意?手机端针对新能源车的导航,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如何省电的算路上。在我来看,这也是导航平台最主要的理解。

刚才提到停车,就是包括我在内,很多新能源车主的停车往往会伴随着充电补能。这时候如果我想获得一些目的地充电桩的主动推荐,往往是得不到的。也就是说,我要根据自己的停车需求,自行筛选场地。

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9)

但实际体验是,一方面导航显示的场地运营状态,跟实际的运营状态有出入,可能等你到了停车充电地点就已经没有空桩了。或者一些场地的运营状态根本就是不可查看的,导航只负责显示地点,有没有空桩看运气。

当然我也知道,这不能完全怪导航平台,毕竟这要涉及线下资源的整合接入能力。

Mr.Yu@GeekCar:

Somehow,你认为新能源导航的底层逻辑还是基于传统导航的,体现差异化的方式就是加上了一些可能会用到的场景,以及提供一种把省电作为优先逻辑的选项。

Mr.K:

对。我要重申下,如果把停车和充电考虑进去的话,现在手机导航用起来还是有一些割裂的:往往我规划路线是一回事,停车充电是另一回事,再加上一些主动服务的缺失,体验就不是很好。

所以,作为新能源车主,我还是希望在导航应用上获得些更加主动和准确的服务。

说个有意思的题外话,这次去古北水镇的门票,我就是在 A 导航上买的。

Mr.Yu@GeekCar:

我觉得可以展开说说。

Mr.Yu@GeekCar:

我当时在导航上搜了一下名称。除了景点信息之外,直接就提供了购票的入口。用上景点官方的优惠之后,比咱们都知道的专门做消费信息的平台,每张票还要再便宜几块钱。

为什么要拎出来说这一点?我觉得这对导航来说是个优势,从引导到转化消费是个很自然的过程。

不然的话,按照绝大多数人的习惯,还是要从消费信息平台进入,然后再通过它提供的入口转跳到导航这边。

Mr.Yu@GeekCar:

其实因为 B 平台什么都做,而且涉猎甚广。所以按照他们的商业逻辑去理解的话,他们当然更希望把所有的用户行为都固定自己的生态里面。但无论哪个平台,商业资源的整合能力都是有上限的,而且这是个需要持续投入和运营的过程。

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10)

Mr.K:

对,你说得没错。

回到咱们最开始聊的话题,我还是那个看法,对手机端导航来说,基础能力已经很好了。随着汽车智能化越来越普遍,导航上车之后,如果车载导航不是特别拉胯,大家为了方便高效,还是会用车机导航。

随着一代又一代地打磨,导航早就不是安全高效地帮助人从 A 点到 B 点这么简单了。所以一些设计的细节差异、标准的不统一、信息的不准确等等问题,我认为还是有必要重视起来。就像你说的,体验做不好,而徒增用户选择其他平台的迁移成本——如果你的说法成立的话,这样做的观感很差。

也许我之后在某个时间会把手机导航装回来,但就眼下而言,车机端的导航应用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了。

基于这个认知,我们当然更加希望车机端的导航体验能丰富起来。至少版本能够跟上,而不是现在我们的 V4.6 到人家最新的 V6.5 之间,存在两个大版本和很多小版本这样的差距。

Mr.Yu@GeekCar:

挺好挺好。话说回来,今儿咱们聊得可没有最开始说好的那么 to C。

Mr.K:

哦嗨,瞅你这话说的,不是有个词叫「专业用户」吗?

写在最后

通过跟 Mr.K 这次导航体验细节的讨论,才让常年依赖同一个导航平台的我知道,以前踩的那些坑,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回忆起十几年前的一次尴尬。当时要参加连续几天的线下培训,我不熟悉那片复杂的地形,也没有提前留下任何相关人士的联系方式。还记得我举着彼时还是塞班系统的手机,茫然地看着几秒一变的定位,怎么也确定不了自己的位置。在大概应该是场地的位置周围转了好几圈而未果之后只能放弃。最后因为错过了时间,只得悻悻而归。

也经历过跟女友两个人打算开着车去牡丹园附近的一家餐厅,却在从消费信息平台切到导航的过程中,被带到了离得很近的一家经营着相同品类、甚至连名字都很像的其他餐厅门口。面对错愕的我们,服务员的镇定让我不得不怀疑,这家「友商」是不是给导航塞钱了。

直到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还心血来潮地打开 A 和 B 两个导航应用小试了一下。就是这小试一下的结果,算是给了我一个结论。

就我当前所在的位置而言,看上去出门右转直行就可以驶出园区。但实际上,眼前的路是车辆禁行的步行道,要像右侧导航那样绕外圈行驶,才是正确的驶出路径。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这些结论,与用户们根据自己判断做出的选择,恰恰是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满意与不满的累加。

谁也不知道,哪一次或是哪一点,会促使他们用脚投票,会成为压倒骆驼的那一根稻草。

导航被卸载(长假开了500公里之后)(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