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璚

器晤3N3N

一个扣子的图案 一样的带扣不一样的名称(1)

古代名物制度,是考古与文物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回避。这次不能回避的,就是一个器名问题,是一个常见的器形,却有多变的名称,有的名称甚至要认读也很难,因为不常见甚至不曾见,所以会让我们感到非常茫然。

这次要说到的器物是带扣,它的一个古称是“璚”。这个字我相信即使是专家,也未必能确定地读出本音来。

话题的由头,是前几年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1号墓的发现。这是一座长斜坡墓道明券墓,因为被破坏,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不多的器物有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骨器和玉石器等约400余件。陶器有俑、鸡、狗、猪、灶、井、磨、房、四系罐、盘、勺、炉、灯等,铁器有帐构,还有石帐座。最令人关注的是出土刻铭石牌计200余件,文字为随葬品签单,有研究者称作楬,按现代语境表述,就是一个标签或标牌。

刻铭石牌为六边形,平首,斜肩,上有一圆孔。长不足10、宽近5厘米。石牌一面阴刻文字,记载墓葬内随葬品的名称、数量、质地和尺寸,每块石牌一般记载一件或一组随葬品。刻铭石牌所记述内容非常丰富,有研究整理后分为衣衾类、器用类、食物类、丧仪类等多种。衣衾类主要包括服饰、被、席、冠等,器用类分为文房用具、陈设类器具、沐妆用具、食具、戏具、兵器、车马具、乐器等,食物类包括小麦、大豆、清酒等。

其中有一件刻铭石牌引起我的注意,刻文是:

□百廿首朱绶一

具九采衮带金

鲜卑头璚自副

一个扣子的图案 一样的带扣不一样的名称(2)

洛阳西朱村曹魏1号墓出土标牌

这里标记的是一具“九采衮带”,而且配套的是“鲜卑头璚”。这里的关键,是在“璚”字上。璚是什么,由文意理解,指的应当是带头,即泛称的带扣。这似乎是名物上首次见到这样的名称,查典确认念作jué。

这个璚,让我想起玦,同音。玦,本是一种古代的玉器,环形带一个缺口。也曾作为带扣的名称,又或作为扳指的古称,所以我写过“玉中三玦”,那是少见的一名三用。

我讨论带扣之玦,是由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为立足点,由文字、文献到文物,觉得立论很有意思。何家村窖藏发现多款玉带具,《花舞大唐春》(文物出版社,2003年)文本是这样写到:“何家村窖藏出土玉带10副,是唐代玉带最大的一次考古发现。除白玉九环蹀躞带外,其他9副玉带出土时分别放置在4件银盒内,银盒盖内均有墨书题记,明确记载了玉带的玉色名称、形制和组成数量。”

更重要的是那些墨书文字,其中“大粒光明砂银盒”,盖外盖里都书写有“白马脑铰具一十五事失玦”字样。释文说查实物“白玛瑙铰具十五块缺失带钩”。将玦理解为带钩,觉得是带扣的误写。

一个扣子的图案 一样的带扣不一样的名称(3)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大粒光明砂银盒墨书

又有碾狮纹白玉带、斑玉带、白玉有孔带三带置于同一盒中,盒内墨书“碾文白玉纯方胯一具一十六事并玦,斑玉一具、白玉有孔一具,各十五事并玦”。检视“狮纹白玉带”,实物有带板一十五枚,有玦。斑玉和白玉带各一具,都有玦。

一个扣子的图案 一样的带扣不一样的名称(4)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光明紫砂金盒墨书

其他几件玉带,墨书有失玦、并玦,并非全都配套。

一个扣子的图案 一样的带扣不一样的名称(5)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光明碎红砂金盒墨书

何家村器物墨书上有“失玦”和“并玦”的区别,查出土实物,正是指有带扣和无带扣两事,所以这玦一定指的是带扣。刘云辉先生先前论及何家村的发现与带扣称玦问题,他在《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庆出版社,2000年)一书中提到:“玦与带扣,以墨书文字中的并玦与失玦对照十副玉带,凡称并玦者均有带扣,凡称失玦者,绝无带扣,玦指带扣确切无疑。”

带扣为何有“玦”这样的名号呢?过去我曾查考带扣的古称,发现了“鐍”这个名称,孙机先生几乎同时也认定了这个名称。我们在《说文》中读到:“鐍,觼或从金、矞”,而觼为“环之有舌者”,其为带扣无疑。从东汉到南朝,带扣称作带鐍,这是中原王朝对带扣所取的第一个正规名称。

我还以为,带鐍的名称应是源于马具,为系辔之环,通作觖,音义均与鐍相同。我发现,这里觖与玦很接近了。《玉篇》说,鐍是“环有舌者,与觼同”。鐍,《广韵》、《集韵》说是“古穴切,音玦”,解释直接指向了玦,不仅仅是读音相同的问题。

所以我以为很明确,鐍、觼、玦都是带扣的古称,音同而构形不同。

那么璚又为何物?

有趣的是,这个玦,《集韵》说“或作璚”。“矞”,它本来就可能是带扣,加玉旁为璚。如果加的是金旁,就是鐍,指的当是金属带扣。现在我们又有了洛阳曹魏墓文字石标牌的发现,知道带扣确曾有过璚这样的名称,而且推测墓中随葬的一定有玉带扣。称为“金鲜卑头璚”,又或者是一件金镶玉带扣,只是这原物早已不知去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