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小学生学习愚公移山(博士生给小学生讲解)(1)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这首小诗,我想背得的人应该是很多的吧?但是要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讲懂,使他们不是机械式地背得此诗,而且要体会诗背后的大爱与情感,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去年暑假在家,目睹了一个学文科的博士生给我读小学三年级的外甥讲解这首《悯农》诗,这位博士讲得天花乱坠,什么意境啊,写景啊,议论有哲理啊,学生呢,听得一头雾水,目瞪口呆,让我大失所望,感慨万千。

如何教小学生学习愚公移山(博士生给小学生讲解)(2)

然后呢,我问学生,你们老师怎么讲解的,怎么要求的,你给舅舅讲解一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学生说,老师要他们把笔画多的几个字记到,把全诗背下来就行了。学生懂得的道理呢,就是一句抽象的“要爱惜粮食”,其他的不记得了。

然后我要他当面给我默写一遍,结果,错了四个字:悯,锄,滴,餐。

最后我给学生提了几个问题,让他回答:

1.首句“锄禾”锄的是什么农作物?

2.“日当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位农民在“日当午”时还不休息?

3.“滴”字是什么意思?换成“流”字好不好?

4.结尾“谁”知盘中餐的“谁”怎么理解?

结果,答案让我啼笑皆非,“锄禾”就是用锄头去挖禾苗,禾是水稻。“日当午”就是中午,这位农民中午不休息,因为他勤劳。“滴”换成“流”也可以,都是出汗的意思。结尾的“谁”是“哪个”的意思。

然后呢,我从家里拿了三把薅锄,带着这位博士和外甥,向屋后的玉米地走去。

如何教小学生学习愚公移山(博士生给小学生讲解)(3)

此时是上午十点左右,艳阳高照,我们路过一丘大水田,此时秧苗还没有怀胎,田中的水也快干了。我对外甥说:“田里这个叫水稻,我们吃的大米饭就是它结出来的果实,农民伯伯叫它秧子。中间有的小草要把它处死,农民伯伯叫薅秧,就是用脚把这些小草踩进泥底去让它闷死了变成了肥料,不让它抢走水稻的营养。”

然后我们来到了屋后面的玉米地,此时的玉米有我胸部高了,外甥进入地里,头都被玉米叶遮住了。

我给他们俩讲薅草的原理:握紧薅锄,哪里有草薅哪里,锄头千万不要碰到玉米苗,如果草长到玉米根旁不能用锄头时就用手去拔草,草要连根拔起,这叫斩草除根,不让它再生。薅倒的草要用锄面把草根部的泥土拍散,散落在地上,千万不能用泥土埋在下面,否则容易死灰复燃,没有几天它又长起来了。

讲解清楚了,我就站开斜的八字步,弓背弯腰刷刷地薅了起来,他俩也跟着我的样子开始劳动了。

头顶烈日炎炎,我们仨都没有戴草帽,本来家里有的,我故意不戴,就是想用烈日来考验他们。此时,我的头发已经晒得很热了,额头边已沁出密密麻麻的汗珠子。后背热哄哄的像火烤,衣服贴着后背也越来越紧了,但是我始终弯腰哗哗啦啦往前薅。

再看他俩,薅几锄又直起腰来,抹一下脸上的汗珠,用手在脸边扇风,脸上变得红朴朴的了。

大约半个小时了,我的后背衣服全部汗湿了,紧紧贴在后背上,但是我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薅出来的面积已经是他俩的三倍了。

“大舅,我们回去吧,太热了,我浑身都是汗水了。”外甥已经开口求饶了。这位博士呢因为是成人,又是亲戚,估计他明白我的用意,没有吱声。

“你快过来看看我脸上是什么”我一边回答,一边哗哗啦啦往前薅,我已经感觉到了脸上的汗珠子一粒一粒往下掉了,也不动手去擦,仍凭它往下掉。

他真的走过来了,我说:“你看大舅脸上的汗水是流的还是滴的?”

他终于看清楚了,“是滴的,一颗一颗往下掉呢。”

我终于直起腰来,抹了一把脸,甩出去一串汗珠子。“你再看看我们后面那些草,和玉米苗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草快死了,卷筒子了,玉米苗还活鲜鲜的。”外甥说出了答案。

“收工!”

我扛着锄头转身就走,我也是热得浑身湿透了,终于让他们俩明白了为什么要“锄禾日当午”了,下雨锄禾是白干。只有自己亲自体验了,才知道“谁”知道粒粒皆辛苦了。

如何教小学生学习愚公移山(博士生给小学生讲解)(4)

回来洗澡吃了午饭,我把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拿出来让他俩再去学习领悟。

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参加过开门办学,是在毛泽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道稼穑之艰难,物力之唯艰,所以举双手赞成现在中小学恢复劳动教育,全面发展,不能唯智搞内卷,那真是害人不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放翁这两句诗歌可不只是做诗的准则,也是教育的准则。你们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