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往乡下的家里打电话,我妈接的。我问老爸干啥呢?我妈说吃席去了。

正月十五那天可以出村吗(正月十五都过完了)(1)

在我的老家,婚丧嫁娶都要摆上十几二十几桌。找个镇上大点饭店,门口摆一张桌子,村上写字好的被请来记礼账。旁边坐一个收钱的,记账和收钱的不能用一个人,防止作弊。相当于会计和现金。所谓吃席就是去随礼,然后人家准备酒菜招待大伙。厨师是十里八村专业干这行的。三两个人提前开火,把红烧鲤鱼、四喜丸子、小鸡炖蘑菇先预备出来,开席的时候再炒十个、八个热菜就齐活了。

正月十五那天可以出村吗(正月十五都过完了)(2)

农村近十年找个由头办酒席收礼金这种事早已屡见不鲜,我的老家尤其盛行。过六十的、六十六、八十八、九十九的,还有过生日的。一年到头隔个月吧就有一份礼金送出去。

村东头大老张,45岁过生日头两天挨家挨户发请帖。村民背地里议论:“不老不小过啥生日?”请帖发了,邻里邻居的,不去吧不好,去吧,心里憋屈。这脸皮是越来越厚了。

村西头老孟家,家里老人八十八岁了。儿女们张罗着给老爹过个隆重的生日。照理说要表达孝心、和睦、团圆,在家搞个小型聚会就行了,儿孙满堂喜气洋洋多好。偏偏小儿子满村子满屯子发请帖,一户不落。

正月十五那天可以出村吗(正月十五都过完了)(3)

拿到请帖的乡邻无奈的摇头,这就是变相要钱呢!都是老百姓,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原本也不操心别人家的事,何况要掏钱去祝贺,心里当然不舒服。你家老人八十几跟别人有一毛钱关系吗?

也有人表示无奈,去年都随出去一万多了,不得找个事由找补回来嘛!自己也觉得脸上无光,可是都这么做,家家如此,年年随。光随不收就吃亏了。年前疫情,国家控制的严,不允许超过15人聚餐,农村消停了一阵子。年后也没敢动。过完正月十五了,钱花的也差不多了,开始消费老人,给老人过寿,收取钱财。

正月十五那天可以出村吗(正月十五都过完了)(4)

昨天正月二十,我爸去随礼的这家办的是老太太的六十六大寿。往年都是初六办六十六,初八办八十八,初九办九十九。日子错过了就不办了。头一回听说正月二十过六十六大寿的。我妈说不稀奇,这家老头去年六十六是六月份办的。原来头半年疫情,6月份才消停,那也没错过机会,接茬办。

我真是无语了。很明显,这哪里是过什么六十六,找个理由敛钱而已。

我有个朋友是做生日蛋糕的,最近快累抽了。他说钱都不想挣了,白天做不完的蛋糕,晚上要加班到后半夜,都是订生日蛋糕,给老人办寿用。

试问给老人过寿,老人真的收到钱了吗?答案不用我说吧。谁办的寿宴,礼金进了谁的腰包。

正月十五那天可以出村吗(正月十五都过完了)(5)

儿女们打着给老人祝寿的幌子敛钱,把自己随出去的钱财往回捞一捞。整个村子,整个镇子都这样,随来随去,都怕吃亏,都想捞回来。于是出现了更花样的请帖:XXX在城里买楼了,敬请光临;XX开个小理发店期待光临;翻盖房屋、升学、结婚更不必说了。有一家更奇葩,孩子升高中还举办个仪式,说白了,让全村人给他的孩子交学费呗。

自古有礼尚往来,亲戚朋友走动走动是对的,联络感情。可也有剑走偏锋的,人都随你三回了,每次五百,人家有喜事你就回礼五百,你这脸比西瓜还大,脸皮比西瓜皮还厚。这样的人就不用往来了,他不懂礼数。

正月十五那天可以出村吗(正月十五都过完了)(6)

相比之下,城镇没有太多花样翻新的请帖。人生之大事亲朋好友当然要莅临,但这几年礼金翻涨。尤其年轻人,赚的不多出手惊人。莫让礼金成为友谊的负担。金钱买不来真正的朋友。

怀念我爸我妈结婚的场景,他们说婶子送来了一只脸盆,大舅送了一个暖壶,姑姑送的花被面。喜庆而温馨,所有东西都是亲人对新人的关心和爱。而今天,仿佛所有的爱都用金钱来衡量了。

正月十五那天可以出村吗(正月十五都过完了)(7)

我生小孩是一九九九年,左右邻居都送的十斤鸡蛋。真的,现在我还时常想念我的邻居们,想那一篮子一篮子的鸡蛋和她们的笑脸。绝对是至纯至美的画面。如果当时送的是钱,大概我早忘的一干二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