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小伙子成为最牛裁缝(泸州钢铁裁缝游余)(1)

北方化工高级焊接师游余

作者:韩小玲

“想要学技术,不,应该是想要学习任何东西,做得好,都免不了要吃苦。师傅就严格对我们说过,不吃苦的徒弟不收。可想而知,不付出艰辛,哪里来收获。学技术,师傅可能会告诉你许多他们工作多年而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只能让你少走弯路。但正确的焊工工匠之路,还是需要自己去走,不然怎么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做电焊这行,吃苦耐劳是基本准则,耐心、仔细、专一、严谨,这些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要求,更是做人的要求。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高级焊接技师游余之语

一名杰出的劳动者,用他的敬业勤勉,书写了一首劳动者之歌。

一名杰出的大工匠,毕生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

厚德载物,仁心大道传授技艺

《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游余焊接技术,已是国家级大师,但不倨不傲,为人十分亲和。

只要见到熟人,游余总是那么谦恭地点头招呼,别人招呼,他都是回报那真诚而有亲切感的微笑。

在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游余是出了名的“老好人”。

“老好人”游余的“老好”仁心,主要体现在带弟子方面,自他有徒弟以来,从没“骂”过徒弟。

游余进入公司已经快30年了,从学徒成为老师,带了不少徒弟,有的徒弟也成了师傅,他有了徒孙辈,但他对待徒弟及徒孙的耐心和对焊接技术的认真劲,从来没有改变。

在公司举办的“怎么带好徒弟,如何传授好技术”交流会上,他介绍了经验:

“我现在也带徒弟,可能是我温和性格使然,我几乎没有骂过我的徒弟,对待他们,我肯定是有问必答,耐心教导。徒弟要跟你学技术,他心里对师傅,本身就有敬畏之心,若师徒上相互不交融和谐,形成高低势态之分,那徒弟能全身心投到学技上吗?还有,当老师的动不动由于徒弟操作出了错,你就骂他,就能把技术骂给徒弟了?”

参与交流会的一个徒弟不由自主开心地插话:“我们游师傅,对我们非常好,从来不骂我们,我们向他咨询的问题,游师傅侃侃而谈,详细地教导我们在工作技术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为有这样的师傅而荣幸。”

“干电焊活,做电焊工,又苦又累,要求又高,能学,能坚持下来,就很不容易了。很多学徒来了一段时间,就不想继续干下去。”游余感叹道,“电焊这活,在我们厂子不可能没有,有这工种,就得有人来做,我们这些师傅,就得为厂子培养电焊人才。我做了电焊工大半辈子,怀着热爱,凭着艰辛,这些孩子就像当初的我,我肯定给予他们最大的耐心开导,不过孩子们都还挺听我的话,现在踏踏实实地做,开开心心地干,其乐融融,做好活。”

交流会主持人接过话说:“游师傅这种仁厚心态对待徒弟,帮助徒弟提高技术,先做好徒弟思想工作,搞好师徒关系,起到让徒弟热爱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每个师傅学习的。”

“不过,”游余喝了两口茶,笑眯眯地说,“我没骂过徒弟,不一定就不讲原则地包容徒弟。对徒弟学技术,学好技术,那个必须严格要求,必须严格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带不出好弟子。从古到今,严师才能出高徒。”

游余身旁一位他的徒弟对师傅讲所的话,非常赞同地点头。

因为,这个徒弟就有游余“严师出高徒”的经历。

成为技术带头人的游余,并没有止步不前,学无止境。

“师傅,”那徒弟问游余,“我都焊了三十多道了,你看看,焊的焊口、焊缝,过得去了吧?”

游余没吭声,从衣服口袋掏出放大镜,缓慢地蹲下去,用放大镜认真检查焊口,用手仔细地摸摸焊缝,再用检查锤时轻时重地敲敲,然后匍匐下去将耳贴在焊接工件听了听,直起身,拍拍徒弟肩,笑眯眯地轻言细语道:“重焊吧,再来五遍。”

“啊?”那徒弟两目瞪圆得核桃般那么大。

“你自己再认真检查检查。”游余将检查锤递给那徒弟,笑眯眯地走了。

游余走后,尽管那徒弟心里有些不情愿,但仍是按师傅交代的,对自己的焊接工件做了认真检查,当他按师傅那样时而轻轻时而重重地敲敲焊口焊缝,匍匐下去将贴耳仔细听了又听,发现非常微弱的“嗞嗞”响声,焊接专业技术不高到境界,是听不出来的。

“老师就是老师!”那徒弟独自发叹,从心底里敬佩师傅游余。

直到那徒弟焊接过了关,事后,游余向那徒弟笑眯眯地循循善诱地说道:“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就拿端士说,不超毫秒的钟表匠,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我们中国制造产品,为什么时有问题出现,就是我们做事缺少持续认真。只要认真,哪国工匠都可造出好产品。”

那徒弟明白了师傅游余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良苦用心。

游余仍是笑眯眯地向那徒弟说:“耐心、专注、坚持,是一个工匠必须具备的。真正的工匠,在专业上绝对不能有‘大概可以了’的意识。中国制造要大量地走出国门,中国工匠技术进步很重要。你学扎实了焊接技术,你这一辈子都受用,就会有出息。”

之所以游余有如此的执着工匠传授徒弟,跟“贤内助”的理解和支持有关。

提及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游余会心一笑。

“我妻子跟我一个厂,早年参加中国兵器工业技能大赛,我从1995年开始参加,几乎年年得奖,2003年的时候,起了退意,不想参加这类比赛,想将这些提高技术和荣誉机会让给同事们,想安心带好徒弟参赛……”游余说。

“老游,”妻子却问,“你是不是感到船到码头车到站啦?”

游余摇摇头,“我绝没有这种想法,我只是想将这些提高技术和荣誉的机会,让给同事们。”

妻子说:“这个想法没得错。但是,你想过没有,现在这年代,发展很快,年轻人一个个都鬼灵精怪的,你不抓住提高机会,技术上赶在年轻人前面,你怎么带徒弟?”

“嘿,有道理,有道理。”游余感激地看着妻子。

妻子是原泸化厂职工,也是老兵工人后代,同丈夫一样,对原泸化厂现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很有感情,也深明大义:“荣誉这东西,不能当饭吃,但技术荣誉是一把尺子,可以量出一个技术工匠的成就,也好多为泸化厂带出一批好工匠。”

“你……”游余夸道,“你真是一个好贤内助!”

游余成为企业和行业技术带头人后,没有止步不前,立下了自己再学习再冲技术高峰和全心培养徒弟的新方向,有了两个方面的忙碌。

第一个方面:学习再学习,创新再创新。

游余家住原泸化厂宿舍,属于工矿企业宿舍大院,面积不大,也很拥挤。他与妻子商量,为汲取更多知识,需购大量焊接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书籍,在不大的空间腾出一块“知识领地”——放置书架,从并不富裕的家庭生活开支中节省出钱来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具,把家里搞成了一个焊接知识图书室。

邻居一个老兵工人拍拍游余的肩,玩笑道:“你把家整成图书馆了,我们串门脚都放不下了。”

“游师傅,”车间同事笑道,“你的家成了我们焊接技术充电站啦。”

有了家里这个“焊接技术充电站”,游余“充电”焊接技术更忙碌了,几乎把所有工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充电站”,结果是公司的创新成果中,也总会有游余这位焊接大师的名字。

第二个方面:全心带徒弟,传承焊接术。

在带徒传技方面,游余有两个很大的转变,进行了创新型带徒。

一是变被动为主动:游余变过去徒弟被动请教为主动问教。一般师傅带徒弟,都是徒弟遇上学习和操作技术难题了,才被动找师傅求教,似乎师傅才有身价而受到了尊重。游余一改这种传统世俗之风,自己放下焊接大师架子,主动向徒弟问以施教并传承技术,受到徒弟们的拥戴。

二是变冷问为热问:游余改变了过去只在焊接技术方面的单一传授,而现在由于自己充实了相关焊接知识,拓展了焊接知识视野,转变了焊接技术思路,因此在传承焊接技术与徒弟交流话题多了起来,生动了起来,围绕焊接技术,海阔天空,生动活跃,将冷冰冰的焊接技术交流热了起来,徒弟们非常喜欢。

三是变粗传为精传:游余改变了过去粗放型传承技艺为精传,即对每个徒弟焊接技术、焊接特色、焊接手法等进行量身定制传承方案,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因人而异的传教,针对性地提高所带徒弟个人的焊接技术及特色含量,使一个个徒弟有了成材的方向。

游余这一套“变被动为主动”“变冷传为热传”及“变粗传为精传”创新传授焊接技术的带徒方法,成绩斐然:最近几年,游余没有再参加技能大赛,培养推选了好几个徒弟参加比赛,他们很争气,都拿了大奖。

问及游余对于此次入选泸州市首届“酒城工匠”之一感受,他十分谦虚地摆摆手说:“当初我没打算申报,我在焊接技术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进取。”

说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游余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自从提出‘大国工匠’精神以来,不仅仅是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和反响,产品质量开始提高,观念开始转变,在我们厂里都有很明显的表现,大家干活更加仔细严谨,对于每一项细节都力争做到最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在各产业急需回归工匠精神的同时,社会各行业也急需工匠大师。

游余,这位鼎鼎有名的焊接工匠大师,仍在奋斗的路上。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国家重点保军和具有自营外贸经营权的综合性大型化工企业。1933年始建于河南巩县,1938年迁建于四川泸州高坝。在80余年的风雨征程中,公司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1年,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公司秉承“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创建一流”的理念,以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赢得国内外用户赞誉,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获得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安康杯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模范职工之家”;四川省“工业企业最大规模一百强企业”“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园林式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现场管理五星级企业”;泸州市“十佳营销企业”等荣誉称号。(来源:《酒城工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