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很多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尤其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也经常这么讲。这句话表面上看似非常有道理,说的是人生只有先吃苦,然后才能够尝到甜头,只有比别人更能吃苦,才能成为比别人更厉害的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何去理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1)

这句话一直以来备受人们推崇。殊不知这句话涉及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人上人”,那么,什么是“人上人”呢?这个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当官”的说法。在中国古代,都是君王统治天下,也就是皇帝一个人来管理整个国家的所有政务。“人上人”是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演化而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指的是官位仅次于帝王的“宰相、丞相”。到了现代,“人上人”多指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或者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这里,就有了攀比的意思,更有了把别人踩在脚下的意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何去理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2)

“人上人”的说法自身就暗含强烈的比较。有了比较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我们回到生命的原点来看这个问题,当一个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他是一张白纸,并无等级之分。大自然是没有区分上等人还是下等人,是一视同仁的。而正是人们赋予了他们的级别,这不是婴儿自带的属性。人的等级、地位高低是人类自己去划分出来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何去理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3)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孩子从小就会开始比较,从吃的、穿的、用的等等,尤其是物质方面各种比较,而他们比较的对象往往都比自己强,在比较中会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感,产生破坏欲,产生毁灭感。到成年后,不同地位的人都往上爬,演变到最后,就会有人不择手段,为了地位、金钱、美女,可能贪污腐败,可能杀人放火,可能干出更多伤天害理的事,有人可能就彻底泯灭了人性,彻底变坏,从而走上了不归路。不仅毁灭自己,还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因此,家长鼓励孩子,老师鼓励学生应本着孩子、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鼓励孩子、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拓宽视野等这样的方向,去激励孩子或学生,而不是通过比较去寻找差距或优越感,那样做,长远看对孩子是极为不利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何去理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4)

石崇王恺斗富

历史上炫富攀比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石崇王恺比富”,西晋时期,散骑常侍石崇和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斗富,最终招致嫉妒和怨恨被下狱并抄家,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现实生活中因为攀比而发生的惨痛的教训也不少。

看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正确无比,实则隐患巨大。一旦总以这句话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孩子往往不记得“苦中苦”,却总想着成为“人上人”,那就危险了。所以,鼓励孩子,还是多找别的词句,少用甚至不用这句话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