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1)

一,与英语相比,中文不适合于理科?

“不信你试试拿英文学微积分高等数学这些,怕不是比拿中文学起来要直管好懂一百倍。中文可能更适合文科,英文可能更适合理科……”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2)

以上这段话出自一位网友的观点,但我对这个观点并不认同。因为中文不但适合文科,也适合理科,中文可以像英文一样对科学技术等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描述和表达,甚至在某些方面,中文比英文更简洁、更规律和更有逻辑性……

我这是对中文盲目自信吗,而上面那位网友为什么会那样评论呢?此事还得从我之前的文章《汉语比英语更简洁更有逻辑,沉迷中国网络小说的新西兰人说》说起。

我的该篇文章主旨是:在创造新词时,中文使用已有的字词进行适当地组合,形成一种简洁的、有规律性的和有逻辑性的构词方式,比英文新造陌生的无关联性的字母组合的构词方式更有优势,和更能应对现代爆发性增长的新事物新概念。

比如,同样面对新概念“十四月”、“星期九”,中文一般倾向于从已有的字(如月)或词(如星期)进行组合或类推进行新词创造,得出直观简洁又有规律性的新词“十四月”、“星期九”,这些新词与已有的类似的概念如“十一月”、“星期五”有内在的逻辑性关联;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3)

而英语一般倾向于新造陌生的单词,该单词可能只是字母的单纯组合,与已有的代表类似事物/概念的单词关联性不大,如用quattuordecimber(quattuordecimber拉丁语的“十四” ber)代表十四月,该新单词与已有的类似的概念如July(八月)、August (九月)关系性不大。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4)

正是因为以上所说的中文的构词方式比英语的构词方式明显更有优势,所以我对中文在“构词方式”的方面上并非是盲目自信。

话说回来,之所以有的人觉得关于科技方面的英语版比中文版更好理解,原因正如网友“笨笨的丕丕”所说的:“说白了就是我们因为近代没有什么科研成果,所有的科学术语都是按照英语来建立的,我们没有标准的定义权,我们必须用中文来翻译对方的意思,反而就不是那么准确。只要我们能掌握未来的科学走势,新学术名词都是我们来定义的,就没有这种问题了。”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5)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大部分现代科学术语都是从西方那里引进的,而西方的科学术语广泛地以英语为主进行定义、描述、记录和交流,我们近代的科研水平没有跟上人家,我们无法对许多科学新发现和新发明,率先进行制定符合中文语境的定义和标准,只能跟在英语的定义和标准后面靠翻译去进行学习、复述和发展,在语言切换过程中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地方,例如译文与原文出现偏差。

之所以翻译或理解出现偏差,一是因为有巨大差异的两种不同的语言无法做到完全相通导致翻译出现偏差,二是因为译者的水平和能力所限,三是因为读者的理解方式或理解能力问题导致误解。

但是,只要我们的科研能够后来居上,得出开创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的成果,并且综合实力也能够强大起来,我们就可以用中文去为我们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进行定义、描述、记录和交流,我们用我们的语言去制定标准,那么我们的人就可以相对更好更容易地理解这些科学术语了。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6)

还记得冬奥的播报首先使用法语的现象吗?因为被称为奥林匹克之父的人是一名法国人,是他用法语书写了他开创的现代奥运的概念、理念和章程,他对现代奥运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包括设计了奥运会会徽 、奥运会会旗等。

然后其它语言只能通过对现代奥运的概念、理念和章程的法语原文进行翻译,无论是中文版、英语版、德语版、俄语版等其它语言的译本,一旦出现分歧或误解,则以法语原文为准,并且奥运播报都要说法语,这就是制定标准的好处(并非是坊间说的所谓法语精准严谨的原因)。

如果说中文比较不适合于理科,那么我国古代那么多的领先世界、影响世界的理科方面的发现和发明创造,这怎么解释?而同时期的英语国家英国,在发明创造领域为什么却默默无闻?

因此说相比于英语,中文比较不适合理科就是无稽之谈。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7)

二,英语的构词方式正在向中文看齐,但终是东施效颦。

我现在再一次回应本文开头说的那位网友,既然你不认同中文的新造词方式比英语的具有优势,那么请你用英语翻译以下一篇日记,要求简洁易懂达意。

【1】日记:睦星122年14月25日,星期八。今天是我在睦星的卫星(睦卫)上种植睦茄和睦豆的第100天。我在大前天收养的“睦卫狗”和“睦卫猫”,它们现在面对我不再有陌生感了。前天我给睦卫狗取名为“周六狗”,之所以给它如此取名,一是因为我姓周,二是因为前天是睦卫上的星期六。今天我给睦卫猫取名为“周八猫”,因为今天是睦卫上的星期八。后天我的二舅将要送我一瓶香辣芝麻酱,二叔将要送周六狗一瓶酸甜睦茄酱,表哥将要送周八猫一瓶酸辣睦豆酱,而堂哥表示不想给我们送任何礼物。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8)

如果正如你那样把“十四月”、“星期八”翻译为“the fourteenth Month”和“eighth-day of the week(原评是ninth-day of the week) ”,那么请问你怎么简洁达意地翻译“周八猫”?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9)

当然以上日记【1】是为难英语翻译了,因为英语无法精确区分出二舅和二叔、表哥和堂哥的区别。

为了公平起见,就单纯比较中文和英语面对新事物新概念的构词方式,即当中文与英语面对同一种原来并没有词汇描述的新事物新概念时,中文和英语分别是如何新造词汇去命名的。

我把上面的日记改成如下:

【2】日记:睦星122年14月25日,星期八。今天是我在睦星的卫星(睦卫)上种植睦茄和睦豆的第100天。我在大前天收养的“睦卫狗”和“睦卫猫”,它们现在面对我不再有陌生感了。前天我给睦卫狗取名为“周六狗”,之所以给它如此取名,是因为前天是睦卫上的星期六。今天我给睦卫猫取名为“周八猫”,因为今天是睦卫上的星期八。后天我的舅舅将要送我一瓶香辣芝麻酱,爸爸将要送周六狗一瓶酸甜睦茄酱,妈妈将要送周八猫一瓶酸辣睦豆酱,而哥哥将要给我们分别送牛角梳、羊角梳和鹿角梳。

日记【2】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有:睦星、十四月、星期八、睦卫、睦茄、睦豆、睦卫狗、睦卫猫、周六狗、周八猫、睦茄酱、睦豆酱、羊角梳、鹿角梳。

中文对应些新事物新概念的命名方式(构词方式),就是从已有的字仿照已有的词进行命名(构词),使新的命名(新的构词)与已有的词存在内在的逻辑性,并且比较有规律性和简洁,比如将星期八这个新概念命名为“星期八”,这个新词可以从已有的词“星期一”至“星期六”类推得到,因此当人们看到新词“星期八”就可以类推得出它的含义,非常直观易懂好记。

而英语又是怎么去命名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呢?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英语更倾向于直接另起炉灶创造一个陌生的新单词来命名新事物新概念,这个新的命名很可能与已有的类似的事物/概念往往没有啥类似性/关联性,互相之间更不存在内在的逻辑性关系。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10)

当然英语比较“高级”的词汇,不再是一个事物/概念就按一个完全不同的单词上去,而是向中文的构词方式看齐,比如horsemeat(马肉),就是horse(马) meat(肉),不再像beef(牛肉)、pork(猪肉)、venison(鹿肉)这些单词的构词方式。

但是即使英语的高级词汇的构词方式在向中文的构词方式看齐,但因为英语的基础词比较混乱和字母数量可能比较多,因而在组合成词后不够中文那样直观、方便、易懂和简洁。就是说,在中文的构词方式面前,英语终是东施效颦。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11)

总结:

中文一样可以适合理科,并非是英语比中文更适合理科。现代科学术语广泛地使用英语定义,形成英语的标准,其它与之不完全相通的语言不得不跟随英语的定义/标准,结果导致有的人认为英语更适合科技的语言的错觉。可见开创性地制定标准并让别人不得不跟随的重要性。

中文是分析语,英语正在向分析语转变,就是说,英语的该方面正在向中文靠拢。同样面对新事物新概念,英语的构词方式最后也向中文的构词方式看齐,但英语终是东施效颦。

跟国际相关的词(相较于国际术语)(12)

(完)

文/沁心梨

,